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2017-02-13 14:37王国范
考试周刊 2016年105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中学语文

王国范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理念、新思想正在逐渐形成,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时有所创新。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诗歌教学 思想内容 明确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理念、新思想正在逐渐形成。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时有所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讲授型教学从流程看,主要是传递—接受,以教师为主体,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

古诗歌教学也沿用这种模式:解题—作者简介—字音—朗读—串讲—总结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时也视情况设计一些问题或创设情境,供学生讨论思考。但问题和活动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即针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讲授。乍一看,教师教学没有问题,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大餐”,但忽略“食客”的口味是多种多样的,从而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多元化,如“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古诗歌教学在发扬传统教方式的基础上,还应明确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掌握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基本的过程

1.读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代了很多信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题目暗示了很多内容: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样表现恨?有了这些信息,读诗的时候就会有兴趣、有目的;陆游的《书愤》,题目不但点名了感情基调,而且指引学生寻找那个“愤”,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商隐的《马嵬》,包含了历史事件,暗示了内容。这些题目中的信息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标题,让学生有意地读,有意地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些哪怕是不形象的情景,也为学习下文打好铺垫。

2.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多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自然要了解其“但使愿无为违”的理想人格;读苏轼的《赤壁怀古》,自然要明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体验;读杜甫的《登高》,自然要清楚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伟大人生理想。有时可把作者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思想倾向,如晋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实;“三吏”、“三别”时的“安史之乱”;“春花秋月何时了”时的离愁别绪。当然,这些需要积累,也需要点拨,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3.看注释,破解难点。课本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注释可增长百科知识,掌握足够的字词,能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释主要有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知识型注释。题目注释中有诗歌出处,或有诗歌体裁(如词牌名的注释),或有重点词语,或有作者和背景;生字、词语和知识型注释不但是积累的需要,而且是进一步读诗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应是扫除字词障碍的学习,而是善于发现注释中潜在知识的功能。阅读注释可以说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门槛。

4.抓整体,全面参照,以意逆志。在阅读时要教学生善于抓住诗中的重要信息。这就要求抓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及某些词语的含义,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二抓全诗情感意象;三抓尾联末句。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而且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而尾句通常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二、明确情感,全面赏析

在基本了解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再明确情感线索,全面赏析。诗眼是诗歌的眼目,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在“映阶碧草自春色,映阶碧草空好音”一句中,映阶碧草,映阶碧草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幡然改异。读诗时,抓住诗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往往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完美结合。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如孤篷、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可整体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诗歌意境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抓住这几个关键处,学生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了解诗词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总之,古代诗歌教学还是要教给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