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下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探究

2015-11-24 11:28孙宇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6期
关键词:新形态创新创业研究生

孙宇

摘 要:随着我国加快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在各行各业激流涌动。在我们党召开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精神和力量把发展重心放在信息科技上,为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多元化思想和重要理论意义的新要求、新思想和新决策,这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调整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社会发展势头,在扩大经济链条数量的同时保证品质的优越性,最终达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目标。“90后”研究生是未来中国制造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創新创业能力,直接推动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同时,他们高水平的创造能力,也将大大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以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在经济发展新形态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开创一条以研究生为主要创造大军的教育道路。把培养的重心放在这些新生代研究生的创造力上,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当舒缓就业压力,提供多元化的创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能力实践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创业 人才教育 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79-02

在我们党召开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精神和力量把发展重心放在信息科技上,为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多元化思想和重要理论意义的新要求、新思想和新决策,这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调整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社会发展势头,在扩大经济链条数量的同时保证品质的优越性,最终达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目标。高校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教学基地,特别是教育层次较高的研究生群体,在新的经济形态下,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的接轨缝隙正逐渐缩小,知识的经济价值在逐渐扩大,研究生参与市场活动的程度逐渐加深,研究生创业的热情逐渐加深,新的经济形态下,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浪潮并肩起舞,探究和改善高校中的教学模式无疑会给研究生创新创业带来重要的启示。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关系

1.1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美国是最早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的国家。至今为止,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现在的美国包括了从初等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4大教育阶段,它是一套完整正规的教育体系。有“创业教育之父”之称的Jeffry A. Timmons教授是美国第一个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的人,他的研究范围涵盖创业创建、投资风险评估、创业管理和创业融资等。同时,Jeffry A. Timmons教授还针对这类教育研发了创新性教学方法和课程,它们也被列入世界创业教育领域的权威内容。就现在的情形看,Jeffry A. Timmons教授所在的柏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全世界创业教育的“带头人”[1]。纵观全世界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都对创业教育进行了阐述和定义,其中最具有典型的观点包括:西方著名学者Hisric[2]提出根据自身所能承受的投资风险、心理能力和财力等,花费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出不同等值的物品,最终满足自身和得到回报。学者Davide Ravasi[3]进一步提出:“创业教育属于一种管理的方式,它与当时拥有的外界资源没有关系,而是一种追逐机会的过程。”同时,他还认为:“创业教育可以简单地由6个企业经营活动来体现,即:发现机会、战略指导、抓住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我国教授郁义鸿[4]提出:“创业教育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机会并合理利用机会,运用创新创造能力生产出新的服务和产品,最终体现隐藏价值的过程。”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和创业品格等方面。我国青年政治学院李家华副院长[5]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科学的视角规划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道路,并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大学生,让他们能同社会上的企业家一样,具有毕业后可以从事所在岗位应有的技能、知识以及品质。在20世纪后期,“创业教育”第一次出现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这一新概念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一定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并且它们应该受到和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同样的关注和对待。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600家著名学府已经增开了一门及以上的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其中,美国拥有一套完备、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将近1100家大学及学院增设了创业学课程。现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创业教育”良好熏陶的“创业一代”贡献了美国经济财富的95%。与此同时,日本根据有关研究,发表声明称: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大军就是研究生创业教育,整个国家50%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于以创业为主要发展力的小企业[6]。纵观我国的发展情况,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脱离现象严重,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合乎时代前进的步伐,它主要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并在政府、校园、社会等帮助和指导中,让研究生自觉树立一种创新创业意识。

1.2 在研究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创新需要创业这个载体,同时创业又需要创新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更好适应新形态下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国内外,特别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对于发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和问题,得到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建议和方法,最终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基于这种情况,在新的形态下,进行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尤其在美国,它已经具备了一套非常正规、完善的教育系统。相对比较而言,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我国不管是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方面,还是在成果积累方面,都远远达不到现在全球创业教育的水平,由于我国起步时间比较晚,现在还处于一种试点阶段,尤其是极度缺少对于应用型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规模、课程等的认识。因此,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研究平台、方法、队伍以及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不足和问题。可见,高校在研究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促进创业,通过创业解决就业,通过就业带动创新,无疑对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2 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完全脱离实践,教师创业教育意识薄弱,能力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强调科技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创新创业能力对研究生而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选择。然而,目前在当前教育体系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许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的制约因素。

2.1 研究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亟待加强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方面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及所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轻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空间被局限在实验室和教研室,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停留在做实验、写文章、发论文的层面。特别对如何进行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匮乏,没有格局意识。

2.2 科研创新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不匹配

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缺失、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研究生无暇思考创新创业,科研创新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不匹配,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或个人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研究生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以及为了满足毕业要求而进行研究,脱离市场与产品、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2.3 从高校到社会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需要完善

由于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创新离不开以高校为依托的教育体系,创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经济氛围。致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研究人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不脱节,不形成真空时期。

3 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5年5月1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7],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幅度提升了人才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增加了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这给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3.1 大胆尝试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要大胆尝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传、帮、带、创。对于设置学科方面,需要增设一级学科专业以及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并设置跨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根据社会所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2 变革研究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所以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适当调整考试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重点培育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意的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破除研究生发论文即代表毕业的传统毕业目标。

3.3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氛围

创新创业研究是一项公共事业,责任不仅在高校,更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和政府共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高校应改进研究生创业指导服务。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而不仅仅限于公布招聘信息。

探索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既能加快实施创新创业的驱动发展战略,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有利于高校和社会增强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并且还有助于健全人才发展制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高校研究生培养建设和改革中势必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32-34.

[2] Hisrich,Robert D, Grachey, Mikhail V.The Russian entreneunCharactercs and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 [J]. J Managerial Psychology.1995(2):3-10.

[3] Davide Ravasi, Carlo, Turati. Exploring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20):137-164.

[4] 王晓莉.研究生的成就动机与创业学习:创业价值观的中介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

[6] 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現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4):243.

[7]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

猜你喜欢
新形态创新创业研究生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新形态西装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