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洪 赵伟春 朱振洪 邵铁娟 陶方方
摘 要:该文初步以2012级生物工程与制药工程专业两工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工业微生物学》为对象,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在考勤、学风和学生互动学习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改革探索结果显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该校的教学尤其是以中医药为背景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是一种值得重视,在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教学模式,对该校现有教学模式有较好补充作用。
关键词:小组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77-02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or cooperative learning)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一,其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迄今为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我国早在2000年前,教育名著《學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合作。自2001年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1],近十年,有很多的教育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一些学者对合作学习在体育[2-3]、英语[4-5]、历史[6]和化学[7]等不同学科中的学习应用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对合作学习开展的时机[8]、动机驱动[9]、分组[10]、效率[11]和模式[12]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也有许多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A.K.ElliS & J.T.FoutS)在其著作《教育改革研究》中就曾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同时,有很多学者对合作学习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应用研究,如Nayereh Baghcheghi等[13]比较了传统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护理学学生掌握护理技巧和与病人交流能力的培养的差异,发现合作学习教学效果显著高于传统学习。Ozgen Korkmaz[14]研究了在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远程教育可以通过在线合作学习来促进。Cornelia Schoor等[15]探讨了动机对合作学习场景及其学习和知识获取的影响。发现合作学习能明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Femke Kirschner等[16]的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效率和有效性上存在明显差异。Simone Volet[17]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Andrew Kenneth Tolmie等[18]调查了575个年纪在9~12岁的学生,探讨了社会因素对基础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影响。Hafize Keser等[19]对21世纪合作学习的发展趋势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综合文献分析,尽管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开展还存在一些诸如合作学习的流于形式、比较混乱[20]、有效性存疑等[21]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将在学风[22]、自主学习动机[15]、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质量[23]和人生观、价值观[24]等德育教育[25]等方面都能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该文根据我校教学改革形势,在我校中医药为主体,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背景下,对《工业微生物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教学改革实验对象
本次开展《工业微生物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对象是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工科)48名同学,制药工程专业(工科)59名学生。
2 改革目的与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大学生上课,纪律散漫、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缺失,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问题,探索一种适合于在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类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正在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达到教书育人目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班级以每4人/组,分成若干单位。每组分配一定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通过小组集体讲课形式体现,同时每组完成一个工程实验设计或产品调查报告即每组集体备一次课、上一次讲台,完成一次工程设计或调查报告。
3 资料收集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通过考勤、备课与讲课效果、考试成绩,课堂活跃度,班级凝聚力等方式进行考察。
成绩考核实行关联制度:每组讲课20 min,其他组同学间互评打分,分数占上课总分的30%;每组讲授20 min后,要请两组同学对讲课组的同学进行点评,主动评价给点评组每个成员2分,被动评价给点评组每个成员1分;考勤以组为单位,组内有人迟到,迟到人扣1分,组内其他人扣0.5分;课堂回答问题考核以组为单位,组内一位同学主动回答问题正确,获得课堂分1分,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获得0.5分。
4 结果分析
4.1 考勤分析
2011级学生《工业微生物学》点到率为97%,上午第一节课,一部分同学踩着上课铃进教室。2012级学生《工业微生物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的4个教学周生物工程专业的点到率为98.7%(4周计迟到5人次,4周教学人次为384人次),制药工程专业的点到率为98.5%(4周计迟到7人次,4周教学人次为472人次)。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后,2012级学生《工业微生物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生物工程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的点到率达到为100%。与往届同学想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到课率明显提高。同一个学期同一批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出勤率达到100%,效果显著。
4.2 学风分析
同样以2012级与2011级同学《工业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中,学风有明显不同。2011级同学,上课时,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2012级同学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后,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课堂纪律明显增强。学风的改变最明显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改革后,将课堂提问计入平时考核成绩范围,而且,实施一人得分,全组受益的关联制度,课堂提问一改以往再三提问无人应答,要老师点名回答的情况。实施改革后,问题一提出,各组竞相抢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答对率非常高,表明大家多教学内容掌握比较好。
4.3 学生互动分析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任务,更主要的还是期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是想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各个小组间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主要通过任务和课堂考核来实现,将同学固定在一个组内,共同完成任务和获得认可和考核成绩,组内每个同学的好坏都关系到组内其他同学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实现组内相互监督与帮助,达到学生与学生互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改革好,学生互动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组内同学配合明显增加,相互帮助,课堂纪律上,组间同学相互监督。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和早上第一节课吃早点的现象明显减少。
同时,通过组间备课与讲课的相互点评与评分,最终各组进行排名,排名成绩跟学生平时成绩挂钩,排名前30%的组,平时成绩为90分以上,排名在前30%~60%的组,平时成绩在80~89分之间,排名为60%~80%的组,平时成绩在70~79分之间,排名后20%的组,平时成绩在60~69分之间,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引入组间竞争机制,实现组间互动。由于各个组间存在明显的竞争,组间的交流明显增加,各组见的互评非常热烈,组间学习竞争压力明显增强,各个组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十足。
5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该文初步以工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工业微生物学》为对象,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在考勤、学风和学生互动学习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我校的教学尤其是以中医药为背景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是一种值得重视,对现有教学模式有较好补充的新模式,在實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然,在本次改革过程中,考察的内容不够多,还需要对该教学模式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展开进一步研究,达到更全面的评估,为更好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2] 邢文娟.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2010,12(4):79,96.
[3] 朱克卿.自主合作体育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及运动学习绩效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9.
[4] 吴俊丽.高职商务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21):157-159.
[5] 张明亮.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培养与探究[J].学周刊, 2012(6):153.
[6] 李素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2011(6):181.
[7] 陆茜.基于化学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 董闻.把握适当时机,提高合作学习效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86.
[9] 陈晓冬.合作学习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46-448.
[10] 王晖.浅谈如何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J].学周刊,2011(7):119.
[11] 王玮.对合作式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反思[J].学周刊,2011,119.
[12] 乔海英,赵建华.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效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2):87-89.
[13] Nayereh Baghcheghi, Hamid Reza Koohestani, Koresh Rezaei1.A comparis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in theoryclasses on nursing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 with patients at clinical settings[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1, 31: 877–882.
[14] Ozgen Korkmaz. A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of the Online Cooperative Learning Attitude Scale(OCLAS)[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 1162–1169.
[15] Cornelia Schoor,Maria Bannert. Motivation in a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cenario and itsimpact o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Learning and Instruction[J].2011,21:560-573.
[16] Femke Kirschner,Fred Paasa, Paul A.Kirschner,Jeroen Janssen.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blem-solving demands on individual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utcome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1,21:587-599.
[17] Simone Volet,Mark Summers, Joanne Thurman.High-level co-regulation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How does itemerge and how is it sustained[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9,19:128-143.
[18] Andrew Kenneth Tolmie,Keith J.Topping,Donald Christie, Caroline Donaldson,Christine Howe,Emma Jessiman,Kay Livingston,Allen Thurston. Social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0,20:177e191.
[19] Hafize Keser,Fezile Ozdamli. What are the trends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udies in 21 stcentu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157-161.
[20] 康维娜.小组合作学习的A面和B面[J].中国农村教育,2015,1:61-62.
[21] 杨秀梅.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誤区及对策之探讨[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3, 21:37.
[22] 张修明.“合作学习”实验班班风建设的个案分析—以山东省绿色中学X班为例[D].曲阜:曲埠师范大学,2009.
[23] 朱瑞珠.巧用学习小组合作,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 2015(6):51.
[24] 李献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5] 刘英.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4(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