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

2015-11-20 05:06张文汪佳徐小琴
西北人口 2015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格兰杰协整

张文,汪佳,b,徐小琴

(南昌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研究生创新实践中心,南昌 330031)

欠发达地区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

张文a,汪佳a,b,徐小琴a

(南昌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研究生创新实践中心,南昌330031)

城乡就业结构演化通过改变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状态,理论上会影响收入分配水平。基于1978—2013年江西省的时间序列数据所进行的协整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较大趋势,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对收入分配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江西等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城乡就业结构优化的收入分配合理化效应,通过消除体制性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改革财税分配制度,促进实现城乡就业结构优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

城乡就业结构;收入分配;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江西省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在收入分配和劳动就业方面的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各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之一。城乡就业结构演化与收入分配是城乡资源配置、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高低和均衡程度,是关系欠发达地区能否同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解决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理论上,统筹城乡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应是我国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城乡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但在实践上,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就业结构对收入分配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作用强度有多大,有必要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才能得到实证检验。

在城乡就业结构研究方面,美国学者托达罗(1969)建立了“预期收入”劳动力流动模型,论述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影响[1]。吴要武,蔡昉(2006)通过调查统计劳动力市场的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梳理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数据,得出了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提高,就业总量增长与结构多元化以及城镇就业压力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2]。郝团虎,姚慧琴(2012)则通过建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解释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其的影响[3]。

在收入分配研究方面,乔森(1988)认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缩小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差距[4]。闫肃(2012)通过构建三维VAR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都是收入分配的强格兰杰原因,且产业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中长期内会逐步趋于均衡稳定[5]。

在借鉴上述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相关分析、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以江西省为例,实证研究欠发达地区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情况。

二、城乡就业结构演化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关系及演化特征

(一)城乡就业结构演化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关系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就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6],之后在不少经济学家的完善下形成了关于一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演化和收入分配的经典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导致劳动力要素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演变,继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分布差异带来了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水平[7]。而刘易斯(1954)的城乡二元结构论是将就业结构演化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的最为成熟的理论。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高工资会促使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边际生产率与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等时为止,即刘易斯拐点,此后的劳动力转移将直接带来工资水平的上升,与工业部门工资率趋于收敛,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逐步缩小[8]。该理论研究表明,就业结构的演变可以通过工资水平的差距改变来影响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拉尼斯(1964)等人发展并修正了刘易斯经典理论,认为刘易斯的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是不符合实际的,着重考察了存在失业情况下的劳动力就业转移情况,认为劳动力的迁徙受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影响,只有预期的城镇部门就业收入水平大于农村收入水平和直接迁徙成本才会引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9]。

因此,从理论上看,城乡就业结构演化能够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源配置状态,影响工资水平的差异,继而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水平。

(二)相关指标变量的选取

为便于定量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以下相关指标作为城乡就业结构演化与收入分配的变量。

1.被解释变量

常见的收入分配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不良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恩格尔系数、库兹涅茨指数、泰尔指数等。如陈玲玲等(2011)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对江西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定量测度与研究[10]。基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与城乡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本文选取江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相对差距)作为收入分配的代表性指标和实证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因就业人数的城乡分布是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结果,故可以选取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作为城乡就业结构的代表性指标和实证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另外,由于工业化(产业结构演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入其他解释变量:选取三大产业增加值各自在GDP中所占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以城镇人口比率(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三)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的演化特征

本文选取1978—2013年相关指标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西统计年鉴,并加以计算处理。

1.江西城乡收入分配的演化特征

图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城乡收入分配的演化特征。

图1 1978—2013年江西城乡居民收入比

图2 1978—2013年江西城乡就业结构

由图1可知,江西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1979—1983、1994—1997、2007—2013年期间呈现下降特征(差距缩小化),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民收入增加相对较快,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而在其他多数年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都呈现上升的特征(差距扩大化),尤其是在1997—2003年间上升比较快,这可能是由于政策支持长期偏向城镇地区,导致城镇经济和收入多年高速增长所致。总体上看,江西城乡收入比值在2003年达到顶点(2.81)以前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为上升趋势,此后保持小幅度波动下降的趋势(2013年为2.49),但仍远高于1983年的最低水平(1.45),表明目前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比80年代初期扩大很多。

2.江西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化特征

图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化特征。

如图2所示,江西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化可以通过城乡就业比重的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城镇就业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农村就业比重相应呈缓慢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区域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另外,由于江西农村人口基数大,非农经济还不发达,体制性障碍也不少,使得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就业比重长期低于农村就业比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不合理。但二者差距由1978年的58个百分点缩减至2013年的27个百分点,说明江西的城乡就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三、欠发达地区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一)相关性分析

令城乡居民收入比为y,城镇就业比重为x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x2、x3、x4,城镇人口比率为x5,分别对变量取对数为lny、lnx1、lnx2、lnx3、lnx4、lnx5,以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运用Eviews6.0对6个变量进行简单的相关关系分析,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简单相关性分析

从表1的简单相关系数可知,被解释变量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具有一定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lny)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lnx2)成负相关,而与其他四个变量成正相关,但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lnx4)的相关性较弱。

(二)平稳性(ADF单位根)检验

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为了防止产生“伪回归”问题,通常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平稳性检验的模型才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含常数项但是不含趋势项),通过Eviews6.0软件,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时间序列变量的ADF绝对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水平,即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不平稳的。将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的ADF值在5%的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故原序列的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得出:lny和lnx1、lnx2、lnx3、lnx4、lnx5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三)协整分析

根据R.F.Engle和C.W.J.Granger的协整理论,可以对一阶单整序列lny和lnx1、lnx2、lnx3、lnx4、lnx5进行线性协整检验[11],建立以下回归方程,见式(1),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值。

从式(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城镇就业比重(lnx1)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lnx2)是显著的,且其系数都为负值,与城乡居民收入比(lny)成负相关关系,其余变量在统计上都不显著,需要被剔除。对显著性变量即lnx1、lnx2重新进行协整回归,得到新的回归方程,见式(2)。

在新的协整回归方程式(2)中,所有解释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动的74.73%。但需要对生成的估计残差et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生成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结果见表3:

表3 残差的平稳性检验

由表3可知,t统计量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lny和lnx1、lnx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镇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就业比重每增长1%,可以平均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1.2833%(因剔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故二者实际为负相关,而不是前面所述的简单正相关);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增长1%,可以平均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0.7533%(与前面所述的简单负相关一致)。实证结果反映了江西城乡就业结构的优化确实能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

(四)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

协整回归得到的是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失衡,故并不能反映时间序列短期波动时相互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根据格兰杰定理,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可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明确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以反映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并有利于提高协整参数估计的精确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协整检验的稳健性。

将上述模型中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各变量(lny、lnx1、lnx2)进行一阶差分,构造出新的变量与残差序列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由式(3)可知,误差修正项是显著的且是负的,符合反向误差修正机制。表明此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存在短期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系数为-0.263,说明江西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短期波动较大,平均每年对上年偏离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期调整幅度为26.3%。

(五)格兰杰因果分析

上述协整分析表明,江西城镇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城乡居民收入比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均衡)关系,但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滞后期的确定。合适的滞后期既能较好地反映出模型的动态特征,又不会对自由度造成太大的损失。一般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信息准则(SC)来确定滞后阶数[12]。本文采用LR检验法、AIC信息准则、SC准则、最终预测误差、汉南-奎因信息准则来确定VAR的最佳滞后期数,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VAR模型滞后期数判定表

由表4可知,在LR、FPE、AIC、SC和HQ五个指标中,有四个指标确定的最佳滞后期为2,因此本文确定模型的滞后期为2。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确定模型最佳滞后期之后,就可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通过运用Eviews6.0,所得到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lny和lnx1、lnx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滞后期为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1)拒绝“lnx1和lnx2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认为城镇就业比重(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产业结构演化)的变动会对城乡居民收入比(收入分配)产生显著性影响。

(2)接受“lny不是lnx1和lnx2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认为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变动不会对城镇就业比重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产生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

由相关性分析、平稳性(ADF)检验和协整分析的结果可知,江西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镇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城镇化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反映了江西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及产业结构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有着显著和长期稳定的相关性,城镇就业比重的增加(城乡就业结构优化)确实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江西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城镇就业比重持续增加,促进了城乡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惠农政策的支持,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存在短期波动较大趋势

由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的结果可知,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存在偏离长期均衡的短期波动较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本期城镇就业比重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还取决于上一期城乡收入差距对长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3.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优化是改善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可知,城镇就业比重及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江西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及产业结构非农化确实对城乡收入分配具有实际性的影响,能够解释和预测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而江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则不能显著影响城乡就业结构。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江西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必须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加速优化城乡就业结构,发挥其收入分配合理化效应,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

1.消除体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应继续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以人为本,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取消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政策,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内生机制,真正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使劳动力能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公平自由竞争,促进城乡就业结构的优化。

2.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城乡就业的素质结构

优化城乡就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和根本在于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缩小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差距。欠发达地区应积极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培训,有效增加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积极发展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同时加强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均衡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质量,优化城乡就业的素质结构。

3.调整升级城乡产业结构,形成就业促进型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结构水平较低且不合理。因此,各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就业为经济发展导向,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如把高效生态农业和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促进第一产业的充分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适当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拓宽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推进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金融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发展,增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同时,还应根据城乡各自优势,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地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水平演化,引领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4.改革财税等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化

收入分配制度深刻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的高低。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加大“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重点向县级财政和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城乡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投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应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实际,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保支出,切实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平稳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提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显著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38-148.

[2]吴要武,蔡昉.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2):67-84.

[3]郝团虎,姚慧琴.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4):95-100.

[4]Johnson D.Economic Reform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8,36(3):225-245.

[5]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1):1-6.

[6]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256.

[7]Clark K,R Freeman.How Elastic is the Demand for Labor?[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80(4):1-23.

[8]Lewis A W.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5):139-191.

[9]Gustav Rains and J C H Fei.Devel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M].New York:Richard D.Irwin,1964:15-78.

[10]陈玲玲,熊淑玲,陈志诚.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与研究[J].价格月刊,2011(3):78-82.

[11]Engle R F and Granger C W 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55(2):251-276.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3-456.

The Effect Analysis of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Evolu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ndeveloped Regions: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Jiangxi Province

ZHANG Wen,WANG Jia,XU Xiao-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maybe affect the level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y changing the labor resource allocation state.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xi province 1978-2013,with the cointegration regression,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d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the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show that,there exists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volatile short-term trend between the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Jiangxi province,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Therefore,Jiangxi and other undeveloped regions should utiliz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rationalization effect of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eliminate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build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labor market,strengthe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upgrade the urban-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reform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Urban-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Income distribution;Cointegration analysis;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Jiangxi province

F047.1

A

1007-0672(2015)05-0031-06

2015-0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收入分配效应测度与调控政策研究”(14BJY040);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收入分配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城乡就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13YJ1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收入分配均等化视角下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J1335)。

张文,男,江西瑞金人,博士,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劳动就业与区域经济;汪佳,女,安徽怀宁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格兰杰协整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欠发达地区R&D要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协整关系分析——以新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