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有效课堂的起点

2015-11-20 23:14储梅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红笔旧知竖式

储梅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教学是孩子正式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步竖式,是除法竖式教学的最基础一课,其计算过程除了牵涉到多步口算、心算,更需要把计算过程格式化、顺序化。从知识学习分类角度看,竖式教学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站在教材的立场,站在教师经验的立场,竖式教学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已形成共识。总认为课堂讲清了算理,揭示了算法,学生就能掌握竖式计算这一技能,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在我们的公开课上,还有教师采用预习单的形式,事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列竖式,收集学生的错误类型后进行“以学定教”式的课堂教学。令人遗憾的是公开课的当堂检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都只有66.2%左右,33.8%丢哪里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尚且如此,我们的家常课呢?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对竖式教学的几点认识。例谈所谓的高效课堂,我们该从何处入手。

一、“知你”,设疑激趣

竖式的写法来自计算的需要。它集多种运算于一体,这种“集装式”的组合每一步的算理是什么,学生不清楚,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教学必须以旧知引路,在解决现实情景的问题中寻求解法,来对照比较分步口算和竖式教学的内在联系,沟通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教学片段1】

(一)初步感知:

在呈现教材的问题情境,明确所求问题后,让学生列出算式28×12,让学生尝试计算:

生1: 12分成10和2,28×10=280,28×2=56,280+56=336。

生2: 28分成20和8,12×20=240,12×8=96,240+96=336。

生3: 28 × 9 = 252, 28 × 3 = 84, 252 + 84 = 336。

师生共同交流三种方法,并总结共同之处:都是先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然后相加。

(二) 巩固练习:用拆分法相乘计算13 ×73

(三) 总结提炼:这两题都可以将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和另外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和相加,也就是变成几个几和几十个几来计算,并进一步得出“把十几拆成十和几最简便”的结论。

(四) 质疑设问:用拆分法计算65 ×49。数字较大,用上面的方法拆分了算,大部分学生要借助笔算,有的甚至列出三个独立竖式。

二、“导你”,“理”、“法”并进

在介绍了竖式的写法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做了以下的步骤:

1、先用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28,结果表示什么?应该和谁对齐?(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看来旧知的巩固起了很好的作用。)

师:乘出的56表示什么?2个28的积。

2、第二步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28,教师把1用红色粉笔描了一下,强调突出了第二步乘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乘的结果,并说明了结果写的位置。

师继续追问: 28表示什么?为什么8要与十位对齐?

生个别发言,说得头头是道:28表示28个十,是280,所以8要与十位对齐。

3、请学生完整地说说乘的过程。

在讲清算法的同时,教学有机渗透了算理的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促成了算法的教学。“理”、“法”并进的教学确保了“导学”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懂你”,“橡皮”帮忙

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模仿性的第一层次的联系,笔者以课改的研究者、听课者的身份巡视了一组学生,3个孩子产生了学习困难,两个孩子在算完第一步后停笔不写,不知下面该写哪一步,尽管有一个孩子模仿老师用红笔描出了乘数十位上的数,还有一个孩子乱写一通,根本看不清其步骤,完全混乱,33.8%的错误就是丢在这儿了!我附到一个孩子的耳边说:“个位乘完了吧?用橡皮把个位挡起来,现在看到几乘几呀?你会用竖式乘吗?”用同样的语言和方法,连续教了这三个孩子,再回头巡视的时候,三个孩子都做对了,如释重负的我恍然大悟,用红笔描出十位上的数是突出了第二步,但对孩子来说,四个数学仍然摆在他的面前,个位形成的“干扰”不能自觉排除而发生了“混乱”,导致出错。用橡皮“挡起来”,也就挡住了孩子的“干扰”,孩子每次见到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旧知”,自然简单多了,只需解决对位问题就行了。

用“红笔”描出和用“橡皮”遮挡,两个微小的动作,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背后,这是两种“学生观”的体现。用“红笔”描出突出了教学知识本身的重点,但忽视了孩子们的学习困难,没有排除前摄知识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干扰;用“橡皮”遮挡,既突出了知识本身的重点,而且准确分析了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主动阻挡了前摄知识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干扰,让新知不新,很好地借力了旧知。

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经常挂在口头的话是“备课备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在备课时,我们总是一味地去读懂教材,读深教材背后的理论,花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编写文稿、设计PPT,,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读懂我们的教学主体——孩子?

理解是一种心理过程,它能在心理上组织起与数学本质相通的认知结构。历经“理解”过程的竖式教学,方能体现学生的心智生长历程,焕发生命成长的气息。我们的高效课堂也绝不是停留在我们教案纸上的理想状态,而是落实到孩子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的现实。

【作者单位: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红笔旧知竖式
竖式趣题
老师手中的那支红笔
自己填血型
竖式填数
咔嚓,拍照喽
岁末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