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的“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

2015-11-20 11:50蔡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钢尺橡皮筋先学后教

蔡欣

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兴街小学一直在生本教育的教改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学校生本教育开创了新的实践空间。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方法论要求: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笔者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沙子和水”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片断改进为例,讲讲自己的生本教育故事,与各位同行分享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的真实感受。

素材一:四年级科学上册中一个实验: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沙子和水(如图)。

实验步骤:

1.将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内,调整高度,使漏斗下端的斜口面向烧杯中央,斜口的尖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2.折叠滤纸。将滤纸对折两次,展开成漏斗状,使其一边为单层,另一边为三层放入滤纸。将滤纸放入漏斗内,滤纸的边缘应稍低于漏斗口,必要时用剪刀修剪。

3.湿润滤纸。将手指压住滤纸,用滴管吸清水将滤纸从中央向四周湿润,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中间不要产生气泡。

4.倒浊水。将玻璃棒的下端轻轻顶住三层滤纸处,并成60°左右的倾斜角,使浊水沿玻璃棒缓慢、少量地流进过滤器,如图,倒进的浊水的液面应低于滤纸的上缘。

5.观察滤纸。用镊子夹住三层滤纸处,将滤纸从漏斗内取出,展开观察后,放入废物罐内。

看着实验步骤,笔者顾虑重重:学生能不能读懂实验步骤?学生怎样才能在实验过程中正确操作使用实验器材?会不会漏水、撒水?学生能不能注意到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部分?……为了学生能更简单地学习,笔者在一个班的课堂教学中,先教后学,一步一步领着孩子们操作实验,时而演示实验时而分组实验。一节课下来,实验小组没能完整做一次实验,而且没得出实验结论!

思前想后,笔者发现: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问题,很显然这是问题出现后的一种惯性思维,实际问题一定在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吃一堑长一智,在另一个班教学同样内容时,笔者改为先学后教。首先,学生利用大约3~5分钟的时间自己看书学习,明确实验内容、实验所用器材、实验步骤,然后小组尝试进行实验操作,用时10分钟左右,之后请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各小组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出实验结论:过滤法能去除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在全班汇报环节,学生讲解实验过程的同时,将细节处(实验步骤的加粗部分)着重说明,有的组的同学还进行了演示,更多组的同学相互补充,还有的组总结了倒沙水不侧漏的好方法,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

经过“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对比,笔者真切感受到“先学后教”的课堂是“教师做一点点学生做一大片”的课堂,是一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课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中,前置性小研究的自学、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评价、全班展示的分享与补充等各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均可以通过“先学后教”这一方法贯穿始终。

在后来的实验课中,笔者更加注重运用“先学后教”这一方法,例如下面这个实验。

素材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2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3在水槽里盛三分之二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在两个班的课堂实验教学中,笔者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边交流边操作,边实践边写想法,最后全班讨论,有的组写道:钢尺在外力的作用下,来回被拨动会发出像摩托车发动时一样的发闷的声音,有的组认为:拨动橡皮筋,橡皮筋会来回拨动,所以会发声,更多的组总结出:击打音叉发出的振动,让水面产生波纹,或者让水面溅起水花。同学们通过自学和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的魅力熠熠生辉,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让枯燥的科学理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科学实验课变成实践科学技能的游乐场。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兴街小学 河北】

猜你喜欢
钢尺橡皮筋先学后教
涉学术造假,4篇论文现同一划痕钢尺
自制教具优化“声音的强与弱”实验
自制教具优化“声音的强与弱”实验
生活中的小魔术
橡皮筋
橡皮筋小妙用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