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陈 华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陈 华
中高职衔接教育不是点与点之间的衔接,而是过程衔接,教师必须把衔接职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找出双方各自的属性进行有效匹配,这样才能把衔接教育做到深处。本文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为例,系统地讲解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连贯性 特性模式 中高职衔接 标准化
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过程虽然已具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但中职与高职教学工作又相对独立,教学标准、教学难度执行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中高职顺利衔接。这种两头管理的现状导致中、高职在执行人才培养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中高职的课程、教学层次无法实现顺利对接。针对这个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印刷技术专业与其衔接的中职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双方教师、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统筹与管理双方的人才培养执行情况,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由高职院校一方人员担任。这样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上有效地形成了组织化,便于监管与统一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更高,达到人才培养质量最大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高职专业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笔者所在院校印刷技术专业对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界定,防止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衔接工作不顺畅等问题。全部按阶梯化目标培养容易阻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空间。因此,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在制定培养目标过程中根据岗位工种标准对应专业支撑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界定,如果该岗位工种用中专的知识能够胜任,就不做阶梯化培养要求,对一些综合性、技术性要求高的岗位工种对应的课程就要求阶梯化培养。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让中职学生通过二年的高职教育使其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基础理论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高职教师对于中职学生具体的学情往往了解较少,高职教师很难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如果还是同普通高考的生源一样组织教学,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在中高职教育中开设的课程相似度达78.4%,因此,了解中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中高职教育学业管理中应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衔接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着眼点在衔接,衔接是否顺畅、合理是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反映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非常相似。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似度对比表
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暴露出衔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设置课程重复化,学生厌学情绪高涨。
笔者所在院校印刷技术专业实施的“三二分段”衔接过程,通过课程有效整合,使“三二分段”实施有效性大幅度提升。课程整合中,课程难度系数较低以及运用中职基础知识完全能够掌握的课程在高职阶段将不再开设。
例如,印刷技术专业的印刷材料课程由于难度较低,通过中职教育后学生都能掌握,因此高职阶段就不再开设这个课程,而是把此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中讲授,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课程的重复率,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精简化、效益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教育对象、专业等因素制定,合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此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项目编号:GDGZ14Y079)
ISSN2095-6711/Z01-2015-1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