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南昌330006
心理和行为干预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刘丽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南昌330006
目的研究心理和行为干预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4.7±3.6)分,高于对照组的(78.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
心理护理;行为干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
基于老年人自身机体能力的下降和各器官功能的哀退,近几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而此类疾病给患者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1]。心血管疾病的病程较长,且具有发病原因复杂、需反复住院治疗等特点,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恢复[2-3]。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恰当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变其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62~79岁,平均(70.5±2.7)岁。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16例;年龄61~78岁,平均(71.3±2.5)岁。纳入标准[4]:患者符合WHO关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测定,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患有重大疾病、精神疾病、存在严重家族病史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为环境维护、病情查看、药物使用指导等基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基础护理首先为患者建立病历档案,此档案应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加以记录,其管理人员为专业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采取集中干预与个别护理结合的方式展开护理干预,每周进行咨询、辅导及讨论2~3次。
1.2.2 心理指导在患者入院后为其讲解医院环境,对其烦躁、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以理解。主动和患者交流,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友,以此激起其治愈信心。通过办板报、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变化规律,并告知药物治疗可取得的效果及用药注意事项,增强其自我保健的意识。
1.2.3 饮食干预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科学合理搭配饮食,保障营养均衡;少食多餐;可摄入新鲜瘦肉类和牛奶等优质蛋白,不饮含有酒精、咖啡因等饮料。
1.2.4 行为干预措施①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帮忙患者调整心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其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加强心理护理:一般陌生环境会给老年患者的饮食和睡眠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和心理状况,并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积极同患者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不良情绪。③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其做适量运动,并通过图片、口头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其循序渐进的运动;指引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是减少药剂量;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患者出院时,指引患者多加锻炼,出现异常现象及时到院复查;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做一些可做到的动作,鼓励其做家务、看报、读书或散步,并积极同周围人交流沟通,正确乐观地面对疾病及生活压力,激发患者重归社会的信心及勇气。
1.2.5 家庭干预为家属讲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其言行及情绪均可对患者的治疗信心、心理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在面对患者时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若患者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可鼓励其参与部分社会活动,打消其“我是一个需他人照顾的病患”的心态,使其认识到自身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提高其康复信心;若患者为自费治疗,则应尽可能地减少其治疗费用支出,以减轻其经济负担。
1.3 观察指标[6]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和SDS评分、护理质量总评分进行统计和比较,其中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7],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综合素质和病房环境,分别为25、25、20、15和15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质量越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护理后,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分,±s)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4.7±3.6)分,高于对照组的(78.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
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突然和预后较差等特点[8],同时加上老年患者自身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各重要器官功能逐渐退化[9],因此,若不能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极易出现死亡现象[10]。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心理影响是其中之一[11],因此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12]。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做好饮食和心理辅导,指导其食用低脂、低盐和低热量的食物[13],同时多食水果和粗纤维食物,保障患者营养均衡[14]。积极同患者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其心理和生理状况,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促进其早日康复[15]。很多患者因突发疾病而适应不了患者这一角色,或者觉得自己给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故而心理易出现沮丧、绝望等不良情绪,甚至不少患者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此时,护理人员应重视为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以适当的方式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其关于疾病的不良认知,从而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这是因为家属的情绪和言行均可影响患者的心理认知。另外,可为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情况良好的同类疾病患者,组织不同患者开展交流与沟通,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认知,增强其治疗信心。除此之外,患者家属应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和安慰,让其感到没有被忽视,依旧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并不是大家的累赘[16]。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和护理质量总评分分别为(41.0±1.5)、(42.3±1.5)、(94.7±3.6)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8.5±2.4)、(49.1±2.0)、(78.6±4.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和行为干预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1]辛红菊,张晓君,卢秋玲,等.合理情绪疗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604-605.
[2]阿依古丽·吾甫,陈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6(11):427.
[3]傅升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43-45.
[4]汪芳.心理护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2013,7(10):64.
[5]王萍,何乃艳.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工企医刊,2013,26(6):458-459.
[6]张欣.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的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78-79.
[7]丁宇.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575-579.
[8]孙珲.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175-176.
[9]李媛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3):133-134.
[10]邓海明.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J].健康研究,2015,35(2):218-219.
[11]卢佳仕.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1):242-243.
[12]侯晓平,张婧,王玉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2):116-119.
[13]李洋阳,李沙,陈苏明,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微创拔牙护理安全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4):115-116.
[14]孙美雪.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7):2360-2361.
[15]冷衍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4,23(6):264-264.
[16]林芝,郑云,林娴.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右江医学,2014,42(6):707-71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U Li-hu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rando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s and nursing quality scor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SDS and SAS score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nursing,and the SAS and SD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7±3.6,which was higher than 78.6±4.1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an evidently relieve the unhealthy emotion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ical nursing;Behavioral intervention;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473.5
A
1674-4721(2015)12(b)-0195-03
本文编辑:李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