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2015-11-14 20:41:18安美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小学语文

安美芳

【摘 要】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训练;课内阅读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目前,教师把精力过多的放到了分析讲解训练上,而与培养能力密切相关的朗读训练常常被忽略。近年来许多教师片面追求花样的教学模式,置朗读于不顾,语文教学陷入了重讲轻读的境界。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小学生的个性与年龄各不相同,就会出现各有偏好的现象,小学低年级学生都爱看童话故事,对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书极少问津。鲁迅先生说:“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只有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学生的心智。

1.以身示范法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次的朗读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读书、记笔记;在每次的读书展示周中,老师可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朗读。

2.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使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

二、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也不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遭遇时,学生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则为之落泪。直到执教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喜欢读书,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反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除了教材外,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当学生读这类文章时,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活动或不良思维倾向时,可通过相关的书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选择动人的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会热情高涨。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时,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生难忘,相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推荐的作品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小学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这类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但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四、教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习惯,是指有意识朗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泛泛而读,而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注意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时间上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即每天早读、晚上临睡前读一篇文章,从而有意识地提高朗读能力;还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自始至终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一个要求,朗读时要明确想通过朗读训练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训练朗读。②找出一个缺点,即找出自己在朗读时发现或别人指出的缺点,如朗读的语气、停顿不合规范,某句朗读感情不对等。③找出闪光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感觉自己哪些方面有所进步。这样日积月累,朗读水平自然会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训练要让学生按这三点要求,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也要按这三点要求,让学生互相读评,从而读的人有目标,听的人有任务,评起来有尺度。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自然地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语文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生命,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课堂,愿这种浓郁的书香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遨游知识的海洋。总之,老师要注重引导,帮助儿童喜欢或合适的朗读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兴趣,最终打败这只语文学习的拦路虎,搬掉这块:“拌脚石”。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小学语文
用阅读改变识字困难的误区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01:30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内阅读和作文教学一体化分析
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