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秉正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课堂才会高效。笔者就“最小公倍数”一课如何进行提问设计,进行一些尝试。
【关键词】问题参与;有效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巧设疑问,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进行思考。
一、铺垫设疑,启迪思维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引伸和发展。因此,在铺垫教学时,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铺垫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24和30的质因数分别有哪些?
(2)24和30的最小倍数分别是几?
(3)24=2×2×2×3
30=2×3×5
利用等量交换,求24的倍数时,用(2×2×2×3)分别乘以l,2,3,……求30的倍数时,用(2×3x5)分别乘以l,2,3,……从而可以看出:24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4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以上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联系非常紧密,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这样设计问题,既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又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学生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就不那么困难了。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
二、授新设疑,深化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授新这一阶段的教学,如果设计出一连串联系紧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对新知不仅能做到透彻理解,而且会记忆深刻,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时,在铺垫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1)24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2)24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是多少?这个乘积与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
(3)由(2)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与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相同?请举例说明。
以上4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了解决,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这条规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条规律用短除法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1)用短除法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时,应该用什么数作除数?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最后得到的商又是什么数?
(2)最后求24相30的最小公倍数时应把哪些数连乘起来?
这样设疑教学,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透彻理解,牢固记忆,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巩固设疑,升华思维
巩固练习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学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如果在这部分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那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做出综合评价,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例如:在学完求24和30的最小公倍数以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巩固练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新知思考下面的问题:
(1)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什么?
(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是这两个数的全部的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
(3)通过求24和48、15和60、100和25、36和72(大数是小数的倍数)等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如何求3和5、8和9、7和11(两数互质)等的最小公倍数?请说明原因。
进行完铺垫教学和授新教学后,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边巩固练习,边思考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学生的思维再上新台阶。
总之,数学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可以在铺垫、授新、巩固三个阶段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习、边思考、边发现、边总结,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每节课的教学,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程度的有所提高。长期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帮魁问题解决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J]中小学数学2002.5
[2]陈仙娟学有创新贵在善导[J]中小学数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