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秋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其开展有效地感恩教育,将会对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以小学生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从小抓起,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生;问题;对策
一、感恩教育对促进小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小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低层次的需求,例如生理、安全已经基本得以实现,而更高层系的需求正显得日益突出。小学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归属与爱的需要,反之如果不具有感恩意识,那么其人际交往必然不会顺利,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对于小学生实现归属与爱的需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而社会价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如今我们的中小学生拥有较富足的生活环境,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已获得满足,而精神信仰却是空白。感恩思想将为他们提供新的价值目标,从满足自己的追求向回报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和品味,开拓他们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3.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其自身素质
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情感化的德育方式,极易被学生接受和感悟,所以,当学生的心被感化时,这种道德的标尺就会内化成学生心理的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探讨
1.家庭方面
目前城镇里面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所受到的物质关爱远胜于前。小学生除了被自己的父母宠爱以外,还受到四位老人的溺爱,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更不会进行换位思考,总觉得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必然导致其感恩意识的淡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至上的理念导致学校过度关注对小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智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小学校仅有的德育课也是授课老师将自己置于道德的神坛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将自己置于与小学生同一个族群的概念,其结果就是道德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3.社会层面原因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目前的社会并有意形成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整个社会拜金意识严重,金钱成了判断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以及社会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恩将仇报的案例,导致小学生早早的就具有了成人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当今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优越的年代,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环境,导致其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其所得到的一切没有感激意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感恩教育目标模糊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小学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道德层面的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仅仅强调之时的灌输,而忽视道德教育的做法违背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其全面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形式化
目前很多学校的感恩教育仅仅形式化的阶段,例如最近常常见报的小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活动,笔者就极不赞成,当然不能否认这种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当时其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笔者认为这项任务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就以一个课外活动。学校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认知层面,即仅仅是给学生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层面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把握。
3.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
事实上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三个方面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就类似于木桶原理中的桶板一样,感恩教育的效果将会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因此在小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三个方面的系统结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四、提升小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1.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
小学生感恩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寄希望于一朝一夕让小学生具有感恩意识是不现实的,鉴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期性以及复杂性,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感恩教育目标来保证感恩教育的方向性。鉴于此,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生感恩教育,应结合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快出台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标准,从而在制度层面规范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具体的感恩教育目标要适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小学生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来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的应注重动态性,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应当有所变化,二是感恩教育目标的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确保感恩教育目标的与环境的匹配性。
2.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多元化
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学校的应彻底改变以往感恩教育形式化的做法,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具体到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教育工作和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感恩教育的内容,切忌为了感恩教育而进行拔苗助长式活动,例如上文提及的集体洗脚活动,这种感恩活动不仅仅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符,同时其效果的持久性也令人怀疑,小学生不过是将洗脚活动当成了一个临时性的作业来完成,对活动背后的深意难有一个深刻理解。同时在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层面应做到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感恩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做到有效的结合,小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单纯的理论性教学,无法实现小学生的深刻理解,这客观上需要实践课程的配合,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来增强其感恩体验,例如充分利用诸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来引导小学生进行感恩活动;二是感恩教育的生活性与情境性的结合,要想使小学生感恩教育做到连贯性,就必须有意的引导小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做出感恩行为,通过人为地情境创设来使其与生活一致,这样小学生的感恩行为才会有一个连贯性与一致性;三是小学生感恩教育应做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有效统一,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性要求感恩应考虑到个体的心理特点,对待不同的小学生应采用有差别的感恩教育方式。
3.创设利于感恩教育的系统性环境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局限在学校的这一封闭且有限的环境之内,其与外界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事实上在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小学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必然会受到外界信息的袭扰,鉴于此应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促进作用。事实上,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鉴于此小学生的校园感恩教育应与家庭以及社会等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地融合,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环境中的优势,来促进良好的感恩教育整体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凤霞.新时期感恩教育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2010 (5).
[2]赵丽.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