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 语文生态课堂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质,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议论文教学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方法的训练,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充分考虑单元整体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 议论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42
Teaching Strategies 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lassroom
——Take Argumentativ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ZHANG Yan
(Huaian Senior Vocational & Technical School, Huaian, Jiangsu 223005)
Abstract Chinese ecological classroom tak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life as the essence, is the place that students learn, grow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rgumentativ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point, highlight the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level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unit overall objectives and text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 reasonabl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the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rich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mi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ese; ecological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argumentative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关注人的生命本质和精神内在,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需的基础和重要的保证。而开放、互动、动态、多元、富有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正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语文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关注语文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质,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的新型课堂。因此,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对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其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必将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议论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逻辑性、鲜明的论辩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很高,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对待议论文,一味地按照“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忽视文本的自身特点,忽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方法的训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议论文教学迫切需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契机,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1 凸显语文教学的生本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议论文教学,课前要通过调查,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方案。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相机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探寻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言语表达的特点和方法,并运用于具体的语言实践,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和运用中,促进学生把言语作品的创造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感悟积淀为自己的生命情愫,把作者表达生命感悟的典范、优美的言语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图式,把言语作品中所蕴藏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指导自己独立进行言语活动的有效能力,从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自如地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
2 彰显语文教学的语文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①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聚焦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充满“语文味”。议论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情诵读、勾画圈点、品词品句、揣摩玩味等语文学习活动,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探寻作者言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和目的,分析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需要谋篇布局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阐述观点、表情达意的,从而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②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从“恩格斯心中的马克思”入手,让学生在交流中进入文本学习,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筛选、比较、分析关键词句,找出解读文本的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围绕关键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找寻答案,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要点,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不断亲近语言文字,感受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重要语句进行品析。通过多次的、多种形式的诵读,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比较揣摩,使学生在感悟、积累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深度和厚度,不断走向文本深处,深切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从而切实提高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整体理解后,可要求学生以课文标题为副标题,为课文设计主标题,读写结合,融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精神培育于一体,引导学生将所得所感诉诸文字,并与同学分享交流。endprint
3 强化语文教学的思维性
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运用能力提高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议论文以其逻辑美与思辨美,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议论文,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为此,要为学生架设思维路径,并进行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学《拿来主义》时,在课前准备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明确作者所针对的几种观点,培养学生提炼和概括观点的能力;在分析文本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再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内涵,把握作者层层推进的论证思路,弄懂文章阐述“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的论证结构,探寻、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通过对最后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局部文字潜隐的逻辑关系,分析语言表达的形式,把握语言内在的逻辑力量;拓展讨论环节,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将习得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言语形式。整个过程,旨在通过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议论文阅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注重文本教学的整体性
文本是阅读生成的立足点,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用语言材料编织而成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其论述的整体性、意义的关联性、表达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不允许随意被肢解和割裂。其次,正确处理好文本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教学应始终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综合到分解再到综合,从而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单元或以文体组元,或以人文话题组元,不同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分则侧重对不同能力的训练,合则达成单元整体目标,但是文本自身的特点必须把握。如,《拿来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篇著名杂文,其独到的见解、缜密的文思、智慧的论证体现了先生的思维美;其就近取譬、以小见大,对比与反衬,幽默、讽刺的手法体现了论辩的“理趣”美;虽已发表近八十年,其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内涵的价值美。这样一篇文学性和批判性兼美的杂文,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可以好好品读一番。但是,细究一番,我们会发现,本文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突出特点,即对论说对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典型化和形象化。因此,教学时,可先立足文章的整体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再对语言进行揣摩品味,重点体会形象化典型化议论的特点;最后,对文章的思路进行整体把握,归纳作者形象说理的手法。
5 体现教学实施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引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开展学习活动。笔者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没有遵循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的顺序(分层划段,讲论点、论据、论证,析词、句、篇),而是采用变序式教学方法,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按照“确定突破点(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寻觅突破点)→扩散突破点(寻读段落,推敲词句,理解突破点)→归结突破点(返顾全篇,总结延伸,深化突破)”的顺序进行变序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具体教学时,从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入手,设计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链,逐步扩散,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弄清马克思的科学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结构,探寻作者的论述思路。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了议论文阅读思维能力。
6 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的设想与设计。但这只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由于学生的发展呈多样性和差异性,教学过程不可能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展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相关动态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能弄懂文中过渡段落和承递性语句在提醒作者思路上的作用。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些语句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这是笔者没有想到的。笔者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信息,请学生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做具体分析,从而探讨、概括了这些语句的三个主要作用,即体现作者思路、便于听众接受、表达作者浓烈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后续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注释
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 雷实.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小学语文教学,2012(10).
参考文献
[1] 杨传凯.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6):25-26.
[2] 盛华萍.语文生态教学课堂的建设研究[J].语文建设,2014(17):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