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2015-11-13 05:47:55陈七三
科教导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

陈七三

摘 要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他们的成长要求,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实践工作,需要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引领路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他们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习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 养成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0.031

On Teenag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Development Education

CHEN Qis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Young people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young people to meet their growing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 develop education is complex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work, we need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in practice continue to lead the path of innovation, real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ecome their inner spirit and external behavior.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enager;development education; path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精神塑造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他们的成长要求,是大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民族发展的希望,影响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发展命运。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综合实践教育活动,重视思想观念的灌输,突出养成教育,不断探究促进学生道德境界提升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建设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1 养成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观念塑造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养成教育是让学生既能够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又能够在领悟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又能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保持与社会进步的高度一致。青少年中的每一个青少年都是独居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又是一个极不成熟的关键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又具有这一阶段明显的叛逆心理。养成教育不是对他们进行单一的生硬说教,不是对他们的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道德成长发展规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的思想引导、有组织的行为训练,并通过持续性强化教育实践,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精神信念、道德品质、思想认识。养成教育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立足学生的内在心理和思想精神品质,把养成教育当作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突破点,又能体现德育教育的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相对于普通的思想教育更进一层,目标较为具体和崇高,能够确保青少年从思想深处高度重视,并能够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质,能够外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2 养成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和要求分析

(1)养成教育能够确保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同步。从青少年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以此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物质驾驭能力和精神修为层次,养成教育意在帮助青少年能够真正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合作与创新,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概括,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更是作为教育服务人、发展人、促进人的根本目标。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少年养成教育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志向高远、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培养有着高尚品德、坚强意志的新一代接班人,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勇于担当的新一代创造者,是培养有着广阔视野、丰富知识的新一代拼搏者。养成教育能够把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能够真正体现青少年发展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素质教育更好地引领青少年健康发展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进步成才,培养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真正把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能够真正精神境界提升和良好行为养成有效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优秀青少年。

(2)教育内容需要找准青少年成长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契合点。从内容上看,养成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规范化、细目化和序列化。首先是规范化,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体现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把“八荣八耻”等作为基本规范,并能够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效融入学生的情感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帮助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激情和责任意识。其次是细目化,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依照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制定出学生能够具体理解、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行动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国家建设与人才培养培養目标确立的理论体系,高屋建瓴,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又是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较为抽象和概括,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阐述,需要将内容更加通俗化和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结构体系,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需要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需要教育目标逐步分解,做好细化,能够根据青少年的理解、接受和践行能力安排合适的梯度,让青少年能够不断体会践行的成功,能够感知学习的效果,逐步深入理解,慢慢养成良好习惯,渐渐形成核心价值理念。

(3)实施养成教育需要确保教育方式和引导途径的人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综合工程,对学生的引导养成训练做到立体化训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调一致,能够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做到对青少年的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成员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价值体系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条积极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丰富他们的社会体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力,并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讲道理、授知识,不能仅仅对他们进行思想意识的灌输,重在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心力,引导他们自觉,引导他们自我塑造,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提升。最为根本是能够以精神的力量激励学生,以情感的温度去温暖他们,以道德的内蕴滋润他们。需要教育者和他们站在同样的位置上,立足一样的平台,做到民主平等,确保相互理解,争取彼此尊重,到达相互尊重,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和训练氛围,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感到关怀与尊重,理解与支持,真正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关系。

3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路径分析

(1)注重核心价值意识强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依托。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依托凭借,让学生不断感知,逐步强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孕育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时期注解。养成教育不是对他们进行生硬的道德说教,而是让他们能够在感知感悟中逐步内化,慢慢吸收。传统文化作品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让青少年在阅读中逐步汲取精神力量,渐渐提升道德境界,慢慢塑造他们的科学的价值观。正如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稳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只有牢牢抓住根本,才能稳定发展。抛弃了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就等于斩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既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文化和美德的根源关系,又为当前的青少年养成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应该以此为依托,引导青少年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传统美德中积蓄道德力量,阅读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自觉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从文化根源上感知,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践行,更能够达到较好的养成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培育主阵地,以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为主要渠道。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校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能力、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和课堂的主阵地,开展性质有效的养成教育,培養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实践探索最积极、可塑性极佳的关键阶段,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接受规律、求知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因素和实践特性,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变和行为方面的积极变化。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做好全面渗透,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帮助学生能够度过价值观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不稳定期,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学会辨别,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3)注重养成教育效果,以内塑造品质、外化行为习惯为准则目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注重效果,在细节上与引领,在品质上塑造,在行为习惯上养成,以内塑品质、外化行为习惯为目标。首先需要转变话语体系,真正把价值观融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得到他们的认同,转化为他们的思想理念,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持久的习惯。需要转为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表述方式,在语言表述上确保简单、具体、平实。其次,需要创设有利于他们的认知和践行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情境,摆脱单一的空洞说教,让每一个青少年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氛围,一种气氛,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认识,就会逐步自觉转变自己的行动。利用动漫、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摄影等方式,寓教于乐,并能够组号分类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个人和民族未来,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实践工作,需要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全面引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引领路径,引导青少年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及时全面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体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他们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习惯。

基金:此文为2014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 D1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佳.多层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

[2]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梁跃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河北大学,2011.

[4] 李乃岭.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9-11.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21:54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2:34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7:13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2:08:20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