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2015-11-13 06:54孙友然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关键词:动因意愿农民工

孙友然,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江歌,杨淼,圣母大学心理学系,印第安纳州南本德 46566

焦永纪,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问题提出

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及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央既注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强调充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因此,研究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实际调查数据为研究依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综述

1.流动动因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国外比较精典的理论包括推-拉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等,这些理论对于国内学者研究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笔者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收入型动因

所谓收入型流动动因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以追求经济收入为主要动机。诸多研究文献都表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首要动因是获得比原来更高的经济收入。赵树凯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生活困难,外出挣点钱”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量的43.2%[1]。吴兴陆等人认为在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影响[2]。李强发现“城市收入高”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第一因素[3]。唐胡浩认为虽然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动机复杂,但经济利益仍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根本驱动力[4]。周小刚、陈东有借助彼得·圣吉的系统基模理论,刻画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内在机制的影响[5]。崔丽霞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驱动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6]。黄祖辉、戴国琴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对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低生活成本是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拉力因素[7]。

(2)发展型动因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到城市的动因发生变化,有些人不仅仅以短期挣钱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增长个人见识、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甚至是为了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方向,作者把这一类动因称为发展型动因。王春光发现许多农业转移人口不是因为在农村已经无事可做或者生存不下去了,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外出务工、经商,是他们的生活选择,是追求生活的一项行动[8]。赵岚的调查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出来是为“见世面开眼界”的占58.3%,很多农业转移人口是为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寻找机会、实现理想抱负而流动的[9]。杨竹、陈鹏发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就业动机中的生存型经济动因减弱,个人发展型的非经济动因增强[10]。郑英隆认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发展,有99%的人不愿将来再回乡务农。其中32%的人希望创业当老板,渴望在城市长期生活,更渴望融入城市[11]。

(3)子女教育型动因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和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学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农业转移人口在收入型和发展型动因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子女教育型动因,即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能接受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徐建玲、刘传江发现“子女教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的最大顾虑,“让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12]。戴国立认为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和家庭流动比重增大是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13]。金三林发现让子女接受平等教育正在成为一些农业转移人口新流动目标,接受平等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成为新的诉求[14]。程名望、史清华、顾梦蛟研究后认为子女教育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15]。黄振华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对劳动就业服务、公共教育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16]。

(4)盲目型动因

有些农业转移人口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不清楚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流动目的和职业规划,作者将这类流动动因称为盲目型动因。张戈发现有些农业转移人口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进城打工的,他们只是盲目随大流而已,这部分人占了1.95%[17]。周可、王厚俊认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更加多元化,盲目性的流动下降,但仍然有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动初期并没有明确的流动动因[18]。2009年进入广东的97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中约200万人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就业存在较大困难[19]。李兴文、吴俊)的调查显示一些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抱着“边走边看”的心态前往沿海地区找工作,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20]。张世勇发现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外出打工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人明确表示想通过打工而永远离开农村,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这种盲目性为他们之后的懊悔和失望埋下了伏笔[21]。

2.定居意愿

熊波、石人炳发现职业类别、收入状况和住房状况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市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显著[22]。黄乾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其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3]。蔡玲、徐楚桥发现经济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统计意义,教育程度和配偶的居住地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24]。夏怡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举家外出打工、婚姻状况以及来源地发展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25]。叶鹏飞发现农业转移人口既表现出对城市定居的向往,又呈现出一种矛盾和模糊性的心理状态,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26]。戚迪明、张广胜研究显示,职业稳定性、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老家离打工城市距离和务工城市中是否有亲戚都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27]。王玉君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归属感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因素直接或通过城市归属感间接影响其定居意愿[28]。周建华、周倩认为高房价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留城定居意愿整体上不如预期的高,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表现出的模糊、矛盾心态,为市民化促进策略提供了政策空间与价值;相对于房价高企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目的地[29]。费喜敏、王成军发现农业转移人口收入越高和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子女入学受歧视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越倾向于回农村老家[30]。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和定居意愿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未针对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机理进行相关研究,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结构方程不但可以同时考虑并处理多个因变量,而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还可以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31]。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描述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形式如下。

(1)测量模型

其中,x代表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Λx是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反映外源指标与外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δ代表外源指标x的误差项;y代表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y是内生指标在内在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是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ε表示内生指标y的误差项。

(2)结构模型

其中,η代表内生潜变量;ξ代表外源潜变量;B代表内生潜变量间有关系;Γ代表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代表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2.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通过已有文献和实证调查,作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会影响其未来的定居意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包括:收入型、盲目型、子女教育型、发展型4个外源潜变量,“返乡意愿”和“留城意愿”2个内生潜变量;设置了14个观测变量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测量外源潜变量,设置了6个观测变量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测量内生潜变量。潜变量及相应的观测变量将在第四部分具体介绍。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的理论综述和研究框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 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2 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H3 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H4 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为调查对象,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类地区,组织了50名江苏省籍学生,让学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的时间深入农业转移人口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提高了调查问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根据对被调查者的深度访谈,对调查问卷的表达方式和用词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调查对象选择具有打工经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为了确保问卷调查质量,对调查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并要求调查人员实施一对一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480份。问卷回收后,剔除了没有打工经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填答的问题,剔除了填答缺失项较多或者回答缺乏区别性的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465份问卷。

本研究应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调查问卷采用6分制评分等级量表。由于5点式和7点式奇数等级量表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趋中倾向”,即倾向于选择中间的选项,这样选择的结果很难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同时可能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清楚、不一定”等含义。为了克服奇数等级量表的这种“趋中倾向”的弊端,强迫被调查者在回答问卷时产生一定的倾向性,本研究选择了偶数等级的6点式量表: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基本同意,6—完全同意。6点式量表在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上各划分了三个等级,既可以有效避免被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的趋中倾向,又可以对被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的真实态度进行细致的区分。

2.潜变量及测量

(1)流动动因及测量

1)收入型动因。收入型动因是由于城乡收入差别而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到城市后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期经济收入。从众多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收入型动因仍然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本文选择“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为了过上比老家更好的生活”、“为了挣钱”3个观测变量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型动因。

2)发展型动因。发展型动因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于城市生活具有美好的憧憬和预期,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能够过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本文选择“为了将来在城市生活”、“想出来学技术”、“城市生活条件好”、“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为了增长见识”5个观测变量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发展型动因。

3)子女教育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可以看做发展型流动动因的延伸,但又不同于发展型流动动因,发展型流动动因是农业转移人口为了自己未来发展得更好,子女教育型动因是为了子女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本文选择“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筹集学费”、“为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3个观测变量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型动因。

4)盲目型动因。盲目型动因人群需要在流动过程中增强对自身的了解和职业生涯的探索,这类农业转移人口一般会发生分化:一类人探索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并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能,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动态调整原有的人生规划和目标,他们一般会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发展;另一类人是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也没有学到任何职业技能,在城市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类人的职业发展往往会受到较多的限制。本文选择“在家没事做”、“不愿待在老家”、“别人都出来了,我也就出来了”3个观测变量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盲目型动因。

表1 各潜变量和相应的观测变量

(2)定居意愿及测量

为了更加有效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本研究设计了6个问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进行间接测量,分别是“回老家找工作”、“回老家做生意”、“回老家务农”、“继续留在城市创业”、“继续留在城市打工”、“将来在城市定居”。前3个问题用来测量转移人口“返乡意愿”,后3个问题用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农业转移人口的笼统回答,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五、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得出14个外源显变量和6个内生显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2。

表2 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信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测量调查数据间的一致性程度来反映调查问卷的合理性。信度系数常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α系数值界于0~1之间,值越大,表示调查数据的信度越好。根据吴明隆等人的观点,α系数值如果在0.6~0.65之间最好不要;α系数值界于0.65~0.70之间是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数值界于0.70~0.80之间相当好;α系数值界于0.80~0.90之间非常好[32]。通过运行SPSS的 α信度分析程序,得到克朗巴哈信度系数为0.809,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是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准确程度。一个测验的效度越高,表示测验所测结果越能代表所测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可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是从数据出发,找出影响调查问卷变量之间的共同因素。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各观测变量在各个探索性因子上的最大负荷量都在0.56以上,说明调查数据的效度符合要求。

3.因子适用性分析

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的因子适用性进行检验,经过总相关系数CITC值(Corrected-Item Total Correlation)和效度分析,样本充分性的KMO值等于0.920,样本分布的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卡方值为 549.089,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知各变量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可通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六、模型分析

根据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8.70,计算出“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系数及最终模型(图2)。

图2 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输出结果列入表4。为了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本研究主要选择了拟合优度指数(G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ESA)、规范拟合指数(NFI)、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增量拟合指标(IF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等常用的拟合指标。CFI、NFI、NNFI、IFI、GFI通常在 0 ~1 之间,越接近 1,表示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得越好。近似误差均方根系数(RMSEA指数)是比较理论模型与完美拟合的饱和模型的差距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代表模型越不理想,数值越小代表模型拟合度越理想。一般建议RMSEA指数低于0.08可以视为是一个好模型,指数大于0.1表示模型不理想。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的验证型因子分析的 RMSEA为0.076,符合好模型的要求。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理想,说明本研究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实际分析意义。

表4 测量模型变量的拟合指标

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图3),将得到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列入表5。

表5 标准化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

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中各路径系数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3.29,也就是说在现有1465份样本量下得到的8条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显著有效,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的外源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在99.999%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即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标准化路径系数的正负反映了不同的流动动因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方向的差异。

从图3和表5可以发现,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和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97、0.392、0.256 和-0.109,说明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越强,农业转移人口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负值,说明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理论模型的假设H1和假设H2得到了实践数据验证。

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留城意愿”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都是正向影响,但是,三者对“留城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子女教育型动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入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这种现象是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出现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已经从最关注“个人收入”阶段转变到最关注“子女教育”阶段。由于我国近年不断出现的“民工荒”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状况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收入不断增长,其经济能力较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流动形式也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家庭流动为主;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再加上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学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而成本下降了很多,农业转移人口希望子女接受更高水平义务教育的动因在影响其定居意愿时就变得更加突出。

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和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2、-0.277、-0.268和 0.173,说明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就是说,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发展型动因越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越弱;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负值,说明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理论模型的假设H3和假设H4得到了实践数据验证。

盲目型动因对于“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符合现实情况。如果具有盲目型动因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在流动过程中出现其他三类流动动因,或者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专门技术,就很难在城市找到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自然无法看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类农业转移人口既也不具备留在城市发展的能力或技能,也缺乏留在城市发展的信心,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回老家生活。也就是说,盲目型动因越强的农业转移人口越倾向于回老家。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回老家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发展失败的一种基本保障。

七、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和定居意愿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发展现状,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动因与定居意愿结构方程模型,试图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利用2014年初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问卷数据,应用14个外源观测变量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型、盲目型、子女教育型和发展型流动动因4个潜变量,用6个内生观测变量测量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返乡意愿”和“留城意愿”2个内生潜变量,研究了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根据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可以归纳总结为4种类型:收入型动因、盲目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第二,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盲目型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盲目型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显著的正向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动因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个人收入阶段转变到注重子女教育阶段,说明影响农村转移人口定居意愿因素的重要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在考虑未来定居意愿时会更加全面考虑子女教育、个人收入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需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时,需要转变理念,充分认识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性,树立“以农业转移人口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业转移人口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加强获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的长效机制建设;加大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住房保障、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拓宽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务范围,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权益、休息时间、工作环境等合法权益,增加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学龄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的机会,建立有效的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险的衔接与转换机制,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降低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门槛,构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之,通过增加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的资格和机会,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成本,提高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避免农业转移人口的“被市民化”,切实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

[1]赵树凯:《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载《当代亚太》1998年第7期。

[2]吴兴陆、亓名杰、冯宪:《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载《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6]崔丽霞:《“推拉理论”视阈下我国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动因探析》,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黄祖辉、戴国琴:《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农民工流动意愿和动因调查—以浙北两村外来农民工为例》,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9]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0]杨竹、陈鹏:《转型期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及代际差异—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分析》,载《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11]郑英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工管理的演进、动因与启示》,载《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12]徐建玲、刘传江:《中间选民理论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制定中的运用—基于武汉市436位农民工的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13]戴国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原因探索》,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

[14]金三林:《对全国6232名农民工政府诉求状况的调查》,载《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15]程名望、史清华、顾梦蛟:《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16]黄振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需求—基于7687位农民的实证分析》,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17]张戈:《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载《浙江人大》2005年第1期。

[18]周可、王厚俊:《两代农民工流动动因与择业期望代际差异的比较》,载《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6期。

[19]朱隽:《别怪农民工太盲目》,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964254.html.

[20]李兴文、吴俊:《农民工盲目外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2/27/content_10907833.htm.

[21]张世勇:《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转变的发生》,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2]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载《南方人口》2007年第2期。

[23]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4]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5]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载《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

[26]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社会》2011年第2期。

[27]戚迪明、张广胜:《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定居意愿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载《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4期。

[28]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载《人口研究》2013年第4期。

[29]周建华,周倩:《高房价背景下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及其政策含义》,载《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1期。

[30]费喜敏,王成军《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载《软科学》2014年第3期。

[3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动因意愿农民工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