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晨雅 董小玉
摘要 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以其超高收视率,获得了来自各国的广泛关注。《超级中国》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超级力量,而这股力量将“超级中国”演绎成为了“霸权中国”。本文将通过对《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出韩媒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霸权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并由此探讨霸权形象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关键词 《超级中国》;中国形象;霸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2015年1月15日至24日,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一经播出,就在本国取得了最高超过10%的收视率,在韩国媒体、学界、民众中引起热切的讨论。纪录片的创作者走访了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访问了政府官员、研究学者、企业家及普通民众,力图以来自世界各国的视野见证中国的崛起,并以此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改变,塑造出“超级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超级中国》中,从13亿人口的力量到共产党的领导力,无不彰显出“超级中国”的力量,但在这“超级中国”的背后,片中每当用韩语念出“Super China”时,都暗藏着对中国霸权形象的突出与刻画。
一、《超级中国》中塑造的中国霸权形象
伴随一条巨龙横空出世,在纪录片《超级中国》中,每一集的序幕中都会这样形容中国:“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3亿人口创造出的非同一般的力量;军事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影响力;中国土地蕴含潜力与力量;软实力向着文化大国飞奔;共产党:中国式领导的强力指导。”寥寥数语,就从经济、人口、军事、资源、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展现出韩国人眼中正在崛起的“超级中国”。这样的“超级中国”充满着力量,而这股力量正影响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甚至让美国这一世界霸主,也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压力。如果说《超级中国》的序幕,仅仅展示出中国在和平崛起后的强大,那么七集《超级中国》的内容,则将这份强大,进行深层的解剖和解读,为观众呈现出来自“超级中国”的霸权形象。
何为霸权?霸权一词的英文是“hegemony”,原指国家的统治者或领导人,一般用来表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统治关系。在学界的讨论中,霸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霸权是“领导或优势的地位,特别是在联盟中的一个国家针对其他国家所行使的领导或统治”;是“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是“一个在经济和军事资源方面占有优势的强大国家,执行一个建立基于自身利益和自己的世界观的国际秩序的政策”。在这些对霸权的界定中,可以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一个国家处在世界优势和领导地位,二是该国家对他国的领导或控制,以有利于其发展,而这样的国家就可以视为霸权国家。因此,霸权主义的内核也可以解读为:谋求和实施霸权为国家国际战略方针的国家世界观和方法论。纪录片《超级中国》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七集内容来阐释中国,却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预设了“超级中国”的霸权形象,并成功将其烙印在观众的心里。
(一)政治霸权:向着世界霸权进发
片中的“超级中国”在军事、领海、外交等问题上,都展现出了政治霸权的野心。第三集《中国治世》,更有译名为《中国霸权时代》。在本集开篇,剪辑了中国从建国以来30年的国庆阅兵式的片段,伴随着阅兵式先进的军事装备、战士们铿锵的步伐,屏幕上打出了“超越亚洲,开始向着世界霸权进发”的字幕。“向着世界霸权进发”八字,无疑已将“超级中国”打造成为世界霸权的挑战者和未来的拥有者,并由此让观众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认为“超级中国”等于“霸权中国”。
在《中国治世》中,无论是各国军费比较图、中国军费年度变化图、中美军备对比图的集中比较,还是中国对东风21导弹、东风41导弹、潜艇、巨浪导弹、歼31-隐形战机等武器的研发,都让观众深化了“超级中国”的霸权野心。片中的旁白、受访者的言论,也多次用“野心”“扩张”等词语为“霸权中国”增添色彩。在中国领海问题上,中越针对西沙群岛领海权的武力冲突;中日关于钓鱼岛的冲突;广州湛江海军基地的扩建;三沙市的成立等,都反应出中国为了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已经威胁到了他国利益。此外,片中将中国与斯里兰卡、非洲等国的友好往来、港口的投资建设,有意识地阐释为:“超级中国”利用这些国家的港口建设,完成军事扩张,以达到控制印度洋、太平洋等区域的目的。由此看来,“超级中国”对于世界霸主地位,不仅蓄谋已久,更是指日可待;“超级中国”正谋求并拥有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绝对权力和超级力量。
(二)经济霸权:13亿人口的超级市场
政治霸权与经济霸权,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超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霸权。作为“超级中国”,不仅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13亿人口也在改写着超过美国的GDP消费数据,中国的GDP规模按照实际购买力的标准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在《超级中国》第一、二集《13亿人口的力量》《金钱的力量》中,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当下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成为世界的“增长引擎”。“超级中国”已经拥有足以影响全球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实力,并且以持续稳定的经济走势、健康发展的市场贸易,达到经济霸权国应有的水平。
《13亿人口的力量》从阿根廷因中国市场而种植大豆的变化、到济州岛中国游客的庞大人群及其强大的购买力,引出了中国13亿人口所带来的经济生产力与生命力。片中更以强势的数据,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超级市场的巨大能量。2014年中国人国庆节期间的消费总额为175兆元(韩币),这笔金额是韩国一年的国家预算的一半以上。同年,电商阿里巴巴去年双十一购物节一天的营业额就达10兆韩币。生活在天津、北京、上海等人均年收入超一万美元地区的人在中国有5亿多。13亿人口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世界较大的出口国,例如片中义务市场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商家,无论是“买”还是“卖”,中国市场都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
在《金钱的力量》中,中国的海外投资遍布全球,矿产业、房地产、基础建设、码头等都成为了“超级中国”实力与权利的象征。让人望而生畏的是,片中强调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债务国,两国经济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国所持有的国债好比一枚炸弹,如果中国全部抛售美国国债,那么美国将面临经济崩溃。由此可见,“超级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地位。
(三)文化霸权:中国文化的扩张
文化霸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杂记》一书中提出。而后此概念被阐释为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向东方以及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推广、渗透和领导,让人民接受其法律制度或世界观,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纵观当今世界,文化霸权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的文化输出,中国也成为了文化霸权的输出国之一。在《超级中国》第五集《中国软实力》中,来自“超级中国”的文化霸权,如开篇的巨龙一般席卷世界。
在《中国软实力》中,中国万达集团并购美国AMC影院,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影产业的兴旺,成为中国文化“霸权”输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可以通过银幕向各国进行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渗透。在片中,习近平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被解读成为是中国精神的扩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远征”;孔子学院、以及CCTV在美国、非洲等的媒体建设,也被视为中国文化扩展的野心。这些文化交流的途径,在《超级中国》的镜头中,无疑已经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超级中国”的文化霸权形象,更是被反复论证。片中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在练气功、写汉字,他们已经熟悉了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思维。这些案例,似乎已经印证了中国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国人民,使之在不知不觉间自愿认同和接受“超级中国”的文化,并且喜欢和支持它,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霸权时代已经来临。
二、《超级中国》文本分析,解读“超级中国”的打造
在《超级中国》以前,BBC、NHK等电视台都做过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但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是从邻国的视角出发,观察并记录了中国最新的变化。截止到2014年,摄制组走访了美国、希腊、阿根廷、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等20多个国家,收集了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声音,并以鲜活客观的素材、典型深刻的案例、专业广博的见解和准确全面的数据,刻画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超级中国”。
(一)时事热点,全新视角描绘‘‘超级中国”
纵观七集《超级中国》,在每一集主题纪录片中,均有2Zi~3个2014年的时事热点出现,其内容涉及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些案例是之前拍摄的中国国家纪录片中,从未出现过的内容和领域。例如:在《13亿人口的力量》中,7月小米4的新品发布会的盛况堪比乔布斯发布苹果产品,9月电商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等。这些首次在纪录片中呈现的新兴产业,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财富的创造力,对创新研发的热情。科技通讯产业的发达,无疑让世界看到一个年轻、兴旺充满了活力的“超级中国”。此外,李克强总理访问希腊,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中日、中越的领海主权之争以及芝加哥大学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等2014年重大事件的报道,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超级中国”的最新动态,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这些鲜活的素材或积极向上、褒扬中国,或危机四伏、警惕中国,无论哪一种观点的呈现,都使其成为了《超级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纪录片的最大亮点。
(二)典型案例,凸显“超级中国”的腾飞崛起
除了时事热点的选材,《超级中国》还抓住了蕴涵“超级中国”巨大力量的典型案例。以前六集的开头为例,《13亿人口的力量》开篇航拍了阿根廷的牧场。关闭的牧场变成了黄豆的种植基地,原因竟是中国餐桌的回锅肉。《金钱的力量》聚焦赞比亚的矿山。在一百多米深的矿井中,浑身是汗、粉尘满面的黑人工人正干着活,而一个秀气的中国女孩在旁边指挥。《中国治世》在中国天安门国庆阅兵式的片段后,2013年各国军费比较图赫然在目,中国军费仅次于美国,并且逐年增长。《大陆的力量》中,航拍了气势宏伟的黄土高原以及黄河,强调黄河的流域面积是韩半岛面积的3倍。《中国软实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帷幕,在开幕式上演奏的钢琴家朗朗,也于2014年5月登上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夏日音乐会的舞台。《共产党的领导》则落眼于长江下游的小村庄,永联村的钢铁工业发展,工厂每年的出口额高达6兆2千亿韩币。这些案例紧扣该集纪录片的主题,将他国的视角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侧面展现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呈现出“超级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专家访谈,高屋建瓴地解读“超级中国”
《超级中国》中,采访了官员、商人、居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对中国的看法。其中,多国政治、经济、国际关系领域的顶尖专家对“超级中围”的解读,成为了该纪录片的又一亮点。这些专家中,有“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芝加哥大学政治系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为代表的欧美学者,也有济州大学建筑系金泰日教授这样的韩方学者,还有以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北京大学陈彭君教授、香港军事专家马鼎盛等为代表的中方学者。他们的眼光都聚焦在“超级中国”,对其发展与崛起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在《中国软实力》中,摄制组将CCTV的海外建设,解读为海外扩张,并将其在全球的26个海外分部、5个海外总部、63个海外分社在地图上标注,以此来突出“超级中国”正在建立世界媒体帝国的战略。而这个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国家形象。针对这一案例,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Hugo Burr教授认为,在英国控制全球舆论的150年间,中国形象虽然没有被妖魔化,但还是有许多负面形象,这对中国而言是比较糟糕的,因此中国政府仅仅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声音改变这些负面形象。而在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看来,需要建立一个更多样化的国际社会,只有国际社会具有多种思想和标准,才能有公平对话的机会。中国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世界,这与西方一元化的世界是不同的。
(四)数据资料,量化“超级中国”的霸主潜力
纪录片《超级中国》除了用影像资料为观众呈现出中国的强势崛起,还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将“超级中国”的形象进行了具体量化。这些数据资料的呈现,可谓是多种多样,根据片中内容量身打造,让观众更加认同“超级中国”成为未来世界霸主的实力。
例如,在《大陆的力量》中,为了表现中国稀土资源的丰富,片中就以山河大川为背景,呈现出中国世界第一的矿物资源。无独有偶,《中国软实力》中为了强调孔子学院在全球推行的情况,就在世界地图上以红色区域标注出孔子学院的分布,只见除了非洲、南非洲有局部是白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被红色铺满。随之字幕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孔子学院在126个国家设立,其中475个孔子学院、851个孔子学堂。这一详尽的数据资料,再配以地图的标示,让观众深化了“超级中国”文化霸权的野心。
在《大国治世》中,中国在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相继投资建设了港口,这些看似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却证实“超级中国”的霸权野心。这一“野心”的彰显,正是来自于片中数据资料的展示。一幅“中国投资印度洋港口图”,将这几个国家串联起来,配以“为了迅速成为霸权国家,中国做好了致密的准备”这一旁白,正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坐实”了“超级中国”的霸权主义。在七集《超级中国》中,这样的数据图表一方面客观真实的呈现出“超级中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蒙上了“霸权中国”的头纱。
三、韩媒塑造“超级中国”形象的目的和原因
《超级中国》的热播让中国媒体争相报道《超级中国》的制片人朴晋范。在澎湃新闻《专访韩纪录片<超级中国>制片人:我们力求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报道中,朴晋范说明了自己拍摄《超级中国》的目的:“去年国际基金组织(IMF)预测到,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GDP已经超越美国。随着中国的崛起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强。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刻,包括韩国观众在内的世界人民需要全面了解中国,所以,我们策划了这部大型纪录片帮助观众们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崛起。”此外,他还谈到想通过《超级中国》,让世界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所以其制作团队不仅是从韩国人或中国人的视角,而是从全世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和中国崛起。也因此,在片中的选材上,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正如朴晋范所说,其打造《超级中国》是为了让世界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但是为何会让“超级中国”有了“霸权中国”的色彩呢?
首先,“他者”视域下看待中国,无法满足“自我”的认同。朴晋范及其制作团队在制作《超级中国》时,避免了之前BBC和NHK在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国力量》中,以“俯视”的视角呈现的“妖魔化中国”。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看到的是中国在崛起中展现出的“超级力量”,因此这让《超级中国》的制作团队,更多的是以“仰视”的视角的来解读中国。与“俯视”的视角不同,“仰视”视角展现出了对中国的崇拜和叹服。但在这一视角下,中国形象容易被过于渲染和夸大,从而导致《超级中国》蒙上了“霸权中国”的面纱。所以说,无论是BBC、NHK的俯视,还是KBS的仰视,在“他者”视域的影响下,都无法真正达到客观公正的反映中国,更无法让中国人认同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其次,中国霸权的刻板印象、对华情感等因素影响中国形象的塑造。在《超级中国》时效性较强的案例中,穿插着许多对中国历史的呈现。清朝以前中国世界的霸主地位、乾隆皇帝心中固步自封的天朝帝国、郑和下西洋时宣扬的中国文化,这些段落与中韩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霸权刻板印象”形成的历史中,从汉朝起一直到清代,朝鲜半岛长期向中国朝贡,中国的霸主地位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深蒂固。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朝鲜王朝时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韩国仍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近代以来,在韩国社会对“事大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中,“霸权中国”的刻板印象被不断强化,深入了韩国人民的骨髓。由此便可以解释在《超级中国》中,韩方用镜头表达出在中越领海争夺中对越南的同情和政治倾向,这无疑将“霸权中国”的刻板印象展现地淋漓尽致。
四、总结
“超级中国”的霸权形象,不仅来自于中国发展所散发的“超级力量”,也源于韩国媒体“他者”视域下的解读。正如史安斌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当然不是从前西方媒体俯视的“妖魔化中国”,也非仰视的“超级中国”,而是平视的“常态中国”。反观当下,无论是外媒制作的中国纪录片,还是中国推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它们之中仍没有一部作品可以以“常态中国”的视角,去展示、呈现中国。《超级中国》即给予我们观察中国的新思维,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常态中国”的表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