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世娟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的探究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诱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其主动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值得大家探讨,下面就有关课堂提问技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的游戏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2.“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弹琴”了。
3.“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二、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几点策略分析
1.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
(1)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设计提问时,首先应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块间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序列,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提问要具备新颖性、启发性、灵活性,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过高或过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问,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3)要把握好课堂中所问问题的度教师要根据学生易错、易失误的地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精心设问。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創设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一起观察、类比、归纳、联想、猜想等,让学生“置身其中”;提问时特别要“偏爱”后进生,不能把提问的重点只放在优等生身上,要能利用提问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紧扣教学环节,把握提问的时机
(1)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吧?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2)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本质的提问,能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①四边形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③还可以怎样做?通过教师的点拨启迪,明确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抓住了数学的本质。
3.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提问的方法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
(2)曲问:即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构成悬念,从问题另一侧面入问,寻找契机,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理。
(3)反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造成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例如:教学学生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度”时,正面说理很难也不易表达清楚,这时从结论的反面去提问就容易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层层提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为1、2,求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中,先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1﹤X﹤3后,我逐次作如下变题:①若第三边为整数则x= 。②若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求X。③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X。④若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求X。⑤若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求X。通过变式,层层设问,由一般到特殊,由局部到全面使思维步步深化。
(5)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推理依据?”这样便于顺竿而上,易中求深。
(6)激问: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使用激励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4.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5.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按需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要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按需提问的注意点以下几点:①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②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应该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按需提问,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所以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跨度,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掌握好问题的难度,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按需提问。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李怀志,黄道明.课堂有效提问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