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霞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思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孕育国家和民族和摇篮。因此,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的教育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理念。因此教师只有在课程改革中,根据新的理念,转变角色,才能使师生角色因时、因地、因教育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以人格树立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发挥示范、教导的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讲,教师应是学生精神的导师。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的是十二三岁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及受一些媒体的影响,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我班的刘某是一位聪颖、活泼、成绩优秀的女生,但到了六年级第二学期,课上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逐渐下降。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她的目光经常停留在一名男生的身上。面对这一敏感问题,我怕过激的语言会伤害她的自尊心,形成逆反心理。于是,我决定来个“冷处理”,为了提高她的学习注意力,课上,我再三地点她回答问题,答对了,亲切鼓励她;答错了,热情给予辅导。班上的各项集体活动,鼓励她积极参与组织,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培养她的幸运感、荣誉感和进取意识。几个星期之后,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在批阅她写的对于这篇课文的读书感受的日记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们当时看来,一些很正常的想法和做法,在长大后就被发现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确定前进的目标,把握方向,不受一些外界的干扰,‘驾着生活的小船向前驶去……”渐渐地她开始通过日记向我敞开心扉,同我“密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沟通,她的心绪稳定了,心地更加纯洁了,上课专心致志,课下顽强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期末以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初中。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游
新课程理论认为,“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现在倡导教师由“人类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职责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服务,使学生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从这一层面说,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导游。
以往单调、固定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代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进入学习状态,我在课堂上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指导、点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在说中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读懂“负荆请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会对廉颇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在场的将士,会怎么说?”“赵王知道了这件事,会怎么奖赏他们?”学生在形象的说中既内化、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真正体验了学语文的快乐。
2.在写中体验。教学《燕子专列》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中贝蒂爱护小燕子之情,在指导学生想象小贝蒂寻找燕子的情景基础上,设计让学生在“写”中体验“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崖缝中,寻找冻僵的燕子”,在与阅读紧密的写的实践中,不断充实着学生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从而促进了阅读主体体验的积淀、发展和升华。
3.在探究中体验。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时空,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富有开放性、挑战性和具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如,暑假到了,布置一项有关“研究乡土文化”的暑假作业,收集家乡民间故事,编介绍家乡的小报,为家乡特色小吃设计几句精彩的广告语,写一封信向亲朋好友推荐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这样具有综合性的实践作业需要学生自主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去探究,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紧扣主线主动、积极、创造性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飞跃。
三、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学生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让位于互教互学。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析知识的教师,不再将处于学习中心地位的学生排除在学科之处,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互动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是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及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
在一次题为“感受父母的爱”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从刚刚学过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爱。但前几个学生讲述的完全是从“慈爱”这个角度而言的感受,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领悟爱的真谛。正在我想办法引导时,一名“淘气鬼”站起来,向我“挑战”了:“老师,你也讲讲你的故事。”我眼前一亮,稍思片刻后,就讲了起来:“在我小时候,父亲在天津上班,一年只在家待上一两个月。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只有严厉,对于我的错误从不放过,有时甚至打我,我就认为他不疼我。就在十四岁那年,我改变了看法。那年我生了一场并不太严重的病,经过治疗,一个星期后就痊愈了。不知道父亲是怎么知道的,他特意回家来看我,并买了不少好吃的。妈妈私底下跟我说:‘你爸爸昨天晚上才听说的,明知道你的病好了,还请假回来看你,你还说他不疼你吗……”说着,眼泪情不自禁地顺着我的脸颊往下流淌,再看看那些小家伙,个个都那么专注,就连那个“淘气包”也煞有其事地趴在桌子上,像是我的叙述勾起了他的某些回忆。在我发言后,学生们踊跃发言,看着他们不同之前的凝重表情,听着他们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言,我欣慰极了。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益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家庭中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个性极强。“棍棒出学习,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跟不上新的教育体制。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意志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变“站着教育学生”为“坐着与学生交谈”,应善诱引导,成为他们的益友。
我去年所教的班级有一名男生,他是全校有名的“问题学生”。他经常破坏同学的文具,还常找借口:“我不是故意的!”我差不多每天都听到其他同学的“控诉”。面对这个“钉子户”,我当时没有采取任何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我决定采取“移花接木法”,效仿一位名师的教育方法。在一堂自习课上,我巡查学生写作业情况时,把该男生的笔“碰掉了”,并“不经意”地踩在脚下。我拾起已被踩坏的笔,在班上声明:“我要赔给这个同学。”“老师又不是故意的不用赔!”他赶紧说道。“虽然我不是故意弄坏的,但弄坏别人的物品要赔偿是我做人的原则。”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他终于端正了态度,“投诉声”渐渐减少了,他还经常找我谈心。就这样班上少了一个“惹是生非”的学生,却多了一名爱帮助人的积极分子。
与教师角色相对应,学生在不同阶段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反作用于教师。教师为导师、导游、学生、益友,这些角色功能的发挥只有在与学生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中得以实现。平等的、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正确的角色扮演才能取得实效。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是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应该是师生交往,即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交流情感,实现共享、共识、共进。
总之,教师是和谐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以不懈的努力,为学生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