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梦婷
【摘要】大致梳理南昌周围的“启蒙者”对南昌的启蒙,以求更清晰展现,在那个满是真理、价值、主义等意识形态烙印的年代,南昌思想发展的轨迹;看到南昌在跌宕起伏的青春思潮中摸索向上,关于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知不断有新进展,尝试类比当代青年的思想发展而意识到,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启蒙时代”。
【关键词】文革时代;青年;思想启蒙;人性;共鸣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理想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灵混沌、世事迷茫的时代。书生意气,少年心事,恍若隔世;而那些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是嵌于王安忆《启蒙时代》出版书籍封面的一段话。
那个年代,是文化大革命启动不久,红卫兵运动起了又落了的几年。
如王所说,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少年——后来所谓的“老三届”来说,这是一段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的时间。尚处于懵懂蒙塞状态的他们,自觉或不自觉被卷入革命浪潮而事实上仅浮于言表的他们,在这喧嚣的时代,思考的是什么呢?王说,“他们当时一定要找到出路,一定要进步。他们对这场革命要有自己的解释。南昌他们对理论的讨论,可以说是寻找自己的思想目标,寻找一个思想出路,或者说是要建设他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小说主要讲述的,南昌等一群身处这个特殊时代的青年,他们或看《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毛泽东语录》等有关革命和思想价值的经典书籍,或三五成团办“沙龙”,试图相互汲取新知或找到对于自己思想的响应,尽管“他们在概念里面生活,充满了教条,连最平常最简单的伦理都不了解”,还是急切渴望从周围的圈子里,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启蒙,消除迷茫,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有人说,“这部小说像一个遥远的、充满神秘感的故事,毕竟四十年过去,时代已是天翻地覆了”。事实上,除了教条和语录、马克思和剩余价值等那个时代特有而盛行的思想,他们的许多行为和心理,其实很能引起我们历经青年时光或正经历青年时期者的共鸣。整篇小说写了众多人物,且每一篇章都会加入新的人物故事,而贯穿全文的是“南昌思想的发展”这一条线。为完整体现主线,作者采取了“把他的成长任务分摊在各人身上”的方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故事都关系到他们给南昌什么样的影响。我不一定要让他们正面交锋,但他们在南昌周围就会让南昌知道事情有很多可能性。”,王如此自我剖析。于是整篇小说便以“南昌思想的发展”为主干,而旁生许多小藤蔓,他们大致可被分为:南昌与他的亲人,南昌与他的女孩们,南昌与他的同伴们。我们可从每个年轻人身上找到心理的共鸣,也可从其与南昌的互动中找到共鸣。
一、关于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问题——来自陈卓然的教科书式启蒙
由于与父母关系的疏离,“南昌的幼年直至稍长成的少年,其实是在一种危险的自闭状态中过来的”。而文革初起,“将这少年人的精神世界,突然开启了”,他开始思索。而第一个给他的思想带来重要影响的人,是陈卓然——“在年龄和见解方面都比南昌长一截”的启蒙者。
陈卓然激励他在人前进行大辩论,勇敢说出自己的思想;跟他讲“信仰与亲情谁战胜谁”(这在他处理“父亲为托派”事情上影响颇大);跟他讨论“文革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多少年轻的思想通宵达旦地活跃着,在暗夜里飞行。飞到极远极广阔的天地。他们向往世界,不是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要知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甚至不知道世界不应该是怎么样的,只知道应该好,好,好上加好!”
因缺乏生活经验,他们谈及的内容皆关乎理论。而大部分时候是南昌听而陈卓然说。他单纯“迷恋陈卓然的思想,不了解那思想是陈卓然最外壳的一层,是书本上的知识织成的,多少带有教条的成份”,而很少透过那外壳看到由生活与经验培养的“实质”。
对此,南昌不自知。但即使意识到便又如何?无知年少,总是更能听进同龄人的话,因彼此相似而倍感亲切;同时,同龄者超于自己的优秀,总能使他们对优越者产生既羡慕妒忌又崇拜顺从的心理。纵是在没有文革的当代,学生中明里暗里“自成一派”的现象也不鲜见。而他们聚集的部分原因便是团体核心人物的吸引力——对优越者的崇拜使他们产生了趋向性。于是,叛逆而“上下求索”的年轻人南昌,首先得到的所谓“启蒙”来自同龄人而非他的父亲,似乎也不难理解了。而这“启蒙”,其实又是教条的。如王所言,“年轻人都是教条的,因为阅历没有纸上文章精彩,跟不上思想的需要。”这话真可谓一针见血!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人,又是迫切需要对世界、对自己定性的年纪,能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就是纸上文章么?做最多的,不正是“纸上谈兵”么?
这种现象,古今皆有。只是,他们那时的“教条”,真的就是各种价值观和主义类的教条。而当代青年启蒙中的“教条”,则是思维中的刻板定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E时代,人们需要和能够获取的信息太多,跟不上其更新的速度。而青年总是急功近利的,我们希望能广泛吸收信息,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的“博学者”,于是,看新闻只把整版的新闻标题快速过一遍;看历史书总是先看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定性,说“牛顿晚年陷入唯心主义、不再有突破”便完全相信,从不曾想看看他的传记再自行判断这些说法……各种思想,从书籍上获取的多,从生活中提炼的少,使得“年轻人都是教条的”的说法“一语成箴”。
然而,年轻的教条的我们,未曾停下追寻、思索生活真理的脚步。
二、关于人性和人的价值问题——来自“小老大”的感官化启蒙
南昌的青年时代中更重要的启蒙者是海鸥,有着从小到大病态的身躯,以及超乎常人的心智和思想的“小老大”。尽管其年龄跟南昌一群差别不大,但在文中的角色,却如智叟般,以生动而玄妙的语言,讲授大自然的平衡与优胜劣汰理论,人的趋利避害性,人的疼痛与痛苦等哲学问题,给南昌以人生哲学的启蒙。“我让小老大承担的任务就是启发南昌的感官。因为南昌从一种教条主义的环境里出来以后,我要让他和一个最直接的感情发生联系。小老大是个非常感官化的人,所以他从小老大那边受教育以后才会和嘉宝发生联系。”这是王的有意安排。
小老大能看透南昌,明了南昌思维教条中的严肃,年轻人的勇敢鲁莽和尖锐愤世,同时欣赏他的认真——这也是青年的特色所在,如海绵般无时无刻不从外界吸取营养,壮大自我。他用深奥而奇妙的语言,启发南昌的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在南昌与小老大的交流中可注意到,南昌的思想,开始多元化,开始关注人生哲学层面,而不再只是满脑子意识形态的教条。若说陈卓然跟他一起探讨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社会价值问题,小老大给他启蒙的,则是人在生命中的定位、人的价值以及人性问题。这其实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仿佛人一到了这个年龄段,便会对自我定位感到迷茫,求知欲也空前高涨。如此一来,小老大的出现便有了点“时势造英雄”的意味。而他的睿智话语,连读者都忍不住肃然起敬,仿佛透过小老大,听到了王安忆对一代青年的巧妙点拨。
三、关乎情爱与性——来自女孩们的性别启蒙
第三种启蒙,源自南昌与他的女孩们,关乎情爱与性。在小老大的启发下,他对“思想的痛苦和肉体的疼痛”进行了思考,结论是,“安娜是痛苦”,“嘉宝是疼痛”,舒拉算是思想,而真正跟他有过“眉眼传情”举动的珠珠,仅算是一种朦胧的心动。
珠珠和南昌在爱恋方面是相互启发的。珠珠一类女生在南昌们看来是“小市民”做派,是浮浅的安于享乐的。但同时他们可使南昌“卸下思想的包袱”,再加上一点点特别的吸引力,心动便顺理成章了。“大家在一起时,他们有意不说话,互相也不看,等散了以后,不知不觉地,他们就走在了一起。春风和暖的晚上,心理就像揣了个小鹿,跃跃的。”这段会否令读者们想起自己情窦初开时的青涩举动?这人生必经的一课,如王所言,“少年人的聚和散,多是随机的性质,就像没有浸润性的液体,比如水银——外力之下,碎成齑粉,四下里乱蹿,相互间稍一触碰,立即合为一体。”他们的恋情,来的快速,去的悄然。同许多年轻的爱情一样,一拍即合,不合即散,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快速恢复力。
而嘉宝,是情欲的诱惑,也是疼痛。明明两人无甚情感交流——甚至在陪嘉宝去堕胎时,南昌只是失措、厌倦,而无丝毫的心疼——却因年轻人不懂得控制也没想过为此负责的欲望而生生扯上关系。最终,嘉宝怀孕了也去做人流了。南昌却再“不敢靠近她,似乎是,嘉宝身上带了一个可怕的创口,这创口连带着她这个人,一起变得残酷了。”是嘉宝对南昌极度的怨恨使她变得残酷吗?不是,残酷的是生活,在这对年轻人情欲醒觉而肆意妄为之时,不曾提前教会他们以理智抑制这种冲动。最终,双方都受到了伤害。经历堕胎的嘉宝更多的是身体上的伤痛,而南昌,“他身体深处也有一个创口”,所谓疼痛。他犯下了青年人都有可能犯下的、然犯下了却是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错误,受到了来自内心良知的谴责。他们只是顺天性行事,最终却受到生活不留情面的训斥与教育,代价惨重而教训可谓刻骨铭心。
人性给他们启蒙感官情欲,而生活给他们启蒙理智道德。
四、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启蒙时代”——关于人生可能性的“上下求索”
还有小小年纪已几进几出精神病院、隔离于世界之外而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安娜,如他一般激愤的总说着“只有我懂你的思想”的舒拉,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高贵神圣的敏敏,启发他“光与真理”的高医生,从阿明那里得知的高呼“唯物主义是最主观的”的高校长……身边每个人,都给了以南昌为代表的那代青年人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开拓。他们让南昌知道“事情有很多可能性”。一点点了解社会与人生,一点点开垦自己思想中关于理论探索、感官追求、精神追求的领域,南昌的思想不断发展丰满,他对于人生的感知和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完整。
这种思想启蒙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时序,这种内容,是仅仅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吗?虽然,他们的思想因有着那个时代特殊的印记,我们并不能完全辨识。但这种“启蒙”,关于人爱恋情欲的天性,关于感官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维上对自己人生定位的“上下求索”,不可否认,其实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需要,也都会经历的。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启蒙时代”。
也许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他们都有着各自时代的烙印,但纵使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大时代里面,人们还在生活,还在爱情,还在性欲”。每一代青年,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对于自我认识和定位都是模糊的,对于世界、对于人生都是迷茫的,对于爱情、对于欲望都是好奇的,这是天性使然。因此,每一代人都需要经历一个“启蒙时代”,从周围的人中了解事情的、人生的许多可能性,才能从懵懂的状态过渡到对外部世界、人生有大略的了解,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内在自我的成长。
如此看来,这部小说并不“遥远”、“充满神秘感”。相反,忽略那个时代的上海弄堂和人们各种阶级身份的人为划分,忽略时代背景在人们身上烙下的印迹,我们能感觉到,一个个年轻的灵魂在追寻着,探索着,经历着,受挫着,激情着又颓废着。
他们的迷茫,我们都会有,他们的错误,我们都有可能犯下,他们的“启蒙时代”,我们都要经历。
于是,在我看来,这文章便有了一些“开解”和“警醒”的意味。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 启蒙时代[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 王安忆专访:谈论思想,是语言叙述艺术的专利[N]. 南方都市报, 2008-4-13.
[3]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反映一代人的心灵成长[N]. 人民网-读书频道, 2007-4-29.
青春岁月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