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以梳理“叙事声音”的概念为基础,对纪德的道德三部曲之一 ——《田园交响曲》进行分析,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文本结构、意象处理等方面的解读,进而了解叙述人物的声音、隐作者的声音,希望对深入理解、研读纪德的作品及他的创作风格、态度有所帮助。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声音”的理论;第二部分是以理论为导入,对作品文本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深入文本内部,解读其意象产生的“声音”。
【关键词】叙事声音;纪德;田园交响曲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巨臂之一。他以其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思想的复杂性受到全世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非道德的人》、《窄门》、《田园交响曲》并成为纪德的“道德三部曲”。本文以《田园交响曲》为分析对象,声音叙事为手段,从叙述声音、文本结构、意象处理等方面进行解读,力图为纵向研究纪德作品添砖加瓦。
《田园交响曲》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位新教牧师收养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热特律德,对她悉心心照料,开始对盲女只有怜悯慈爱之心,但长时间一块独处后,二人渐渐萌生爱意,互诉情意。少女经过手术,双目复明后,残酷的现实世界使她彻底绝望,最终投河自尽,酿成悲剧。这篇故事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是纪德“道德三部曲”中最受欢迎的小说。
一、小说体裁的属性
《田园交响曲》以日记的形式作为叙述方式,整个故事就呈现在一个牧师的日记中的事件。日记在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特点就是面向自己进行写作,它是一种纯粹、隐秘的私人著述,是面对自己的灵魂说话,可以赤裸裸地写出事情的真相、表达真实的情感。作品中直白的倾诉、尽情的呐喊、深刻的自省,是主人公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
“我常常感到,有些人以虔信的基督徒自诩,但是最难接受亡羊喻,他们始终不能领悟,每只羊单独离开羊群,在牧人看来,可能比整个羊群还要宝贵。请看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有百只羊,走大一只,他不是要将九十九只羊丢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途的羊吗?这样闪着慈悲光辉的话,那些所谓的基督徒如敢直言不讳,他们就肯定要断言是极不公正的。”
牧师怀着同情之心收留了盲女,但是遭到家人的反对。他借用耶稣寻回迷失羊羔的比喻来激励自己,认为这是上帝给他的义务,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这一善举响应了上帝的号召。
“今天,我才敢正名,直呼我久久不敢承认的内心感情。实在难以解释,我怎么会把这种感情误解到现在;对于阿梅莉的一些话,我怎么会觉得神秘难解,在热特律德天真的表白之后,我怎么还会怀疑我是否爱她。这一切只因为我当时绝不承认可以有婚外恋,也绝不承认在我对热特律德的炽烈感情中,有任何违禁的成分。”
牧师终于明白自己在对盲女进行启蒙教育期间渐渐萌生爱意,身为宗教德行的标杆的他,开始游走在道德和爱欲的边沿。
“我陷入不堪设想的黑夜!可怜可怜吧,主啊,可怜可怜吧!我情愿割舍对她的爱,主啊,千万别让她死去!”
“我多想痛哭一场,然而我觉得,这颗心比沙漠还要干燥。”
在热特律德术后复明后,因不能接受丑恶的现实,选择自杀以救赎自己的灵魂,牧师被耶稣与爱情同时抛弃,陷入精神困境,悲痛万分。
《田园交响曲》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日记体的体裁决定了这部小说是主人公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当然,还有热特律德,阿丽莎,雅克等其他人物的声音,足见声音在文本中占据了第一位,存在于牧师的思想情感中,人物的对话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二、叙述人物和隐作者的声音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这个行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一个叙事文体。《田园交响曲》采取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主体,于是“我”有了双重身份:一是主人公的“我”,即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声音”;另一个则是潜藏在文本背后的隐形作者的“声音”,它无不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但同时与叙事主体保持着距离。作家在创作时,都会将自己的思考融入进去,让其思想跃然于纸上,供读者去参考和品味。这就是作品背后隐作者的声音。纪德也不例外,“写作是他的生存方式,他的生活与创作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他将自己多彩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思考写进作品。”纪德的声音也隐匿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品中“我”的声音不再作介绍,我们来看看作品背后的声音。纪德称《田园交响曲》是“对于一种自欺欺人行为的批评”,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我”是牧师,即就是牧师是纪德的代言人,作者营造出一片自由,把欺骗隐藏在其中,实际讽刺这看似纯真无邪的爱后面一览无余的自我欺骗和粉饰。同时,叙述者的声音和隐作者的声音共同存在于这个文本当中,只是前者是位于表层,后者是隐性的。这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田园交响曲》的声音叙事。
三、文本的跳跃结构
《田园交响曲》的文本结构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跳跃性大。作品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回忆往事,从2月10日到3月10日,共七篇日记,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二,每一篇篇幅都较长,且文笔都悠缓绵长,记录着如何初遇并抚养盲女,细心教她学习,两人聆听音乐会,在大自然中散步,互诉心声。第二部分的叙述时间几乎与故事发生时间同步,也就是说记录眼前发生的事件。而第二部分从4月25日到5月30日,共有15篇日记,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一,相对而言,每篇日记都比较短,特别是从5月19日至5月30日写了10篇日记,每篇篇幅很短,记录小盲女接受眼科手术后,从她睁开双眼到恢复视力,到她跳河自杀,不过短短几日。这些日记写得短促、简要,从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可触摸到叙述者的急促不安,预示悲剧即将发生。文本前后发生骤变,形成结构上的对比和转折跳跃,仿佛一条溪流,经过地势平缓的地方,流水潺潺,舒缓平静,忽而到了地势陡峭之处,水流变急,汹涌澎湃,促成了叙述声音形式的多变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可能,让人回味无穷。
四、意象之声
1、《田园交响乐》
文中牧师为了让热特律德能够理解色彩的意义,带她去听了一场音乐会,曲目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牧师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比喻不同的色彩,使热特律德豁然开朗。《田园交响曲》使深处盲人世界的热特律德认识到颜色的美,为她开启了光明的心灵之窗,而牧师与她的感情也在音乐中得以升华!纪德借鉴了这首乐曲多变的旋律和渐强的音量,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田园交响曲》的乐感。读这部名作仿佛经历一场奇妙的音乐探险。《田园交响乐》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又名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前三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将我们带入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感受细雨和风,鸟语花香。仿佛自己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感受到的不是只是欢乐,而是陶醉,是融合在这田园之中。如同文中牧师带热特律德去户外散步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一样:“同阿梅莉谈话之后的第二天,我碰巧有工夫,好天气又邀人出游,我就带热特律德穿过树林,一直走到汝拉山脉的山口。每逢天晴气朗,站在这山口,目光透过枝叶的屏障,越过广阔的原野,就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的阿尔卑斯山雪峰的美景。我们走到常歇脚的地点时,太阳已经在我们左侧开始下山了。我们脚下坡地牧场长满密实的矮草,奶牛在稍远处吃草:在我们山区,牛脖子上都吊着铃铛。”
“要我向您描述景致吗?……我们身后,头顶和周围,全是高耸的冷杉,散发树脂的香味,树干是石榴红色的,平仲的深暗长枝在风中摇曳,发出阵阵哀鸣。我们脚下就像斜面桌上摊开的一本书、山坡展现一大片花花绿绿的牧场,忽而在云影下变得蓝幽幽的,忽而由阳光辉映得金灿灿的,书上醒目的文字便是花朵,有龙胆花、银莲花、毛茛花,还有所罗门的美丽百合花,那些奶牛用铃声拼读这些文字,既然您说人的眼睛闭着,那就由天使来看这部书吧。在这部书下方,我看见一条热气腾腾的奶液大河,遮住一道神秘的深渊,那是一条特别宽阔的河流,没有彼岸,一直到我们远远眺望的美丽耀眼的阿尔卑斯山……”
第四乐章,暴风雨。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记录小盲女接受眼科手术后,事件急转直下,最后投河自尽。这些日记写得短促、简要,从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可触摸到叙述者的急促不安的脉搏,预示一个不祥的悲剧即将发生。仿佛暴风雨骤然来袭,欲摧毁这个建立在谎言之上的美好,同时也象征着牧师和盲女之间看似和谐、幸福的爱情终将会以悲剧结尾。
2、《圣经》
作品所在的那个年代,《圣经》是每个人记事起就必须熟记于心的,是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导航。在《田园交响曲》这一文本内,反复出现《圣经》这一意象,虽然这部神学之经典始终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却以其独有的声音形式不断萦绕在每个人物的心中,并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牧师怀着同情之心收留了盲女,但是遭到家人的反对,正心情惆怅愤闷之时,《圣经》中耶稣的话出现了:
“这只羊如果找到,我实话告诉你们,它给牧羊人带来的快乐,要超过其他九十九只从未迷失的羊。”
牧师觉得自己在上帝的感召之下带盲女回家的,是虔诚、圣洁的宗教的道德促使他无私奉献救助盲女摆脱蒙昧的光辉。
但是,牧师对盲女那圣洁的宗教之爱悄然发生了变化,使他由原先单纯的圣爱渐渐演变为世俗之爱,这一变化引起了他内心一连串的挣扎时,上帝的声音又出现了,成为他对热特律德的不伦之爱的借口:
“我要指导热特律德修习宗教,便以新的眼光重读了《福音书》,越看越发现构成基督教信仰的许多概念,并不是基督的原话,而是圣保罗的诠释。”
“我遍读《福音书》,也没有找到戒律、威胁、禁令……这些都出自圣保罗之口,在基督的话中却找不到……”
“把《福音书》主要当作‘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难道就是背叛基督,难道就是贬低和亵渎《福音书》吗?基督徒本应处于快乐的状态,可是却受到怀疑和冷酷的心的阻碍。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可以快乐。每个人也应当追求快乐。”
牧师认为上帝没有“戒律、威胁、禁止”。这些只是圣保罗的理解,每个人都应当追寻自己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不应当被受到阻碍。他直接假借上帝之口为自己做挡箭牌,他作为牧师的道德规范的天秤滑向了世俗的私欲。在这里,上帝的声音其实只不过是他的心魔之音。
《圣经》对盲女自杀情节起了直接推动作用。在接受手术后,热特律德请人给她念《圣经》里的话:
“从前没有法律,我就那么活着;后来有了戒律,罪孽便复活,我却死了。”
开始盲女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是源于牧师对她的教导和讲解,她的世界只有真善美,却不知罪恶为何物,牧师曾刻意回避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当她真正听到圣经的原话后,让她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与牧师为她营造的世界截然不同,她看到了自己的罪孽,《圣经》里的这句话就像死亡的召唤,宣判了她生命的结束。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田园交响曲》进行粗浅的解析,以三位学者对“声音叙事”理论知识为基础,从小说体裁、文本结构的变化、叙述人和作者的关系到作品内部出现的意象:音乐和《圣经》逐一进行分析,只希望对纪德作品的深入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这部作品仍然在被许多人拜读、领悟、研究。希望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让纪德作品的魅力继续发扬。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33.
[2]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53.
[3]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64.
[4]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68.
[5] 宋敏生, 张新木. 艺术家的使命——论纪德的自我书写[J]. 当代文学, 2010.
[6]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55.
[7] [法]安德烈·纪德, 著. 田园交响曲[M]. 李玉民,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67.
【作者简介】
张勉(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青春岁月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