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寻建构 复习中求发展

2015-11-09 08:34庄旦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

庄旦丹

有效的复习课,不应是将以前练过的习题再做一遍,让教师与学生几乎都在枯燥乏味的“题城”中昏昏欲睡,优等生无精打采、后进生原地踏步。如何摆脱复习课枯燥而高耗的教学定势,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大家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呢?笔者尝试着从“前测、交流、梳理、反思、提升”这五步,来解读对复习课的立体建构。

一、前测——追根溯“源”,找准起点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知识,其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除法的性质以及它们的简单运用。在这一册中,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从结构来看,将相关运算定律集中编排,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进行该单元复习前,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笔者在课前设计了9道算式题对43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如下:

从统计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对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

部分学生能进行简便计算,却不能准确说出使用的是哪一条运算定律,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相互混淆尤其明显。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如算式25×(40×4),典型错误是25×40+25×4,显然是学生将它与25×(40+4)混为一谈;也有学生将乘法中的分配现象负迁移到了乘法结合律中,典型错误是(25×40)×(25×4)。

2.缺乏对运算顺序及运算依据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于24+76、25×4之类的题目被反复练习,几乎所有学生都对类似的数据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会让学生只关注数据特点,而不从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来考虑。比如算式20×5÷20×5,“20×5”给了学生很大的“刺激”,他们往往会忽视整体的运算顺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凑整上。

3.缺乏简算的意识

简便计算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遇到需要“转个弯”才能简算的题目时,往往缺乏必要的观察力和创造条件简算的意识,如算式35×28+70。还有的学生在算式题中能主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受数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基于前测,笔者认为通过交流、梳理、反思等手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和培养学生对运算顺序及简算的整体把握能力,是本次单元复习的立足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是本次单元复习的生长点。

二、交流——布“点”为基,做好铺垫

复习课所要解决的既是知识上的一个“面”,又是知识上的一条“线”,“面”与“线”能否有效建构与“点”的基础是否扎实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在设计此课时,以生生交流为主要手段,找准练习的切入点,梳理了重难点,捕捉了课堂的生长点。扎实地布“点”为基,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做好有效的铺垫。

1.教学的切入点——情境支撑

开门见山地出示课题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往往显得大而空。因此,提供适当的素材,为回忆提供支撑,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复习的情感,唤起学生复习的灵感。

课前谈话:

(1)师:猜一猜老师平时出行,会选用什么方式?(出租车)最近推出的一个新软件让老师受益不少,你知道是什么吗?(滴滴打车)

师:确实,滴滴打车使我们的出行变得简单、方便。(板书:简便)

(2)师: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这样一些数字朋友,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你能说一说吗?

(25、125……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注:25×4,25+75,125×8、125×80、143-43、143+57……避免形成思维定势。

(3)小结:是不是朋友,除了看数据外,还要看运算符号,只要它们能凑成整百、整千……也就是凑整就可以了。(板书:数据、运算符号)

(4)直接点题。

师:因为有这些数字朋友的存在,数学变得更加有意思,我们也更有兴趣去研究它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从课的开始,笔者用给出行带来方便的“滴滴打车”为引子,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凑整”的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梳理”打下基础,可谓牵一“数”而动全“章”,使复习过程显得自然而无痕。

2.复习的重难点——梳理突破

(1)问题驱动。

师:根据课题想一想,我们会复习什么内容?

预设: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怎样用定律去进行简便计算……(教师适时板书)

(2)简单回顾。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我们都学过哪些?用字母怎样表示?

汇报交流(教师板贴,写字母)

(3)师: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按定律和性质分、按运算符号分)

还能怎么整理?(交换律一类、结合律一类、分配律一类、性质一类)

基于前测中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本质缺乏理解”这一点,笔者让学生回顾了运算定律和性质。说一说字母表达方式,则是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强调符号意识,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运算定律本质的关注。分一分,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效梳理,更是渗透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凸显了知识难点的同时,也为复习建构起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3.知识的生长点——二度建构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提升:它们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能结合字母说一说吗?

师:我记住其中一条,就可以联想到另一条,很不错的方法。

师: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哪里?

师: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太棒了!这样就还剩哪条了?(乘法分配律)

师:这条特别难记,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强调“分别”)

师:你觉得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相比,什么地方特别容易搞错?

(指出乘法分配律是两级运算,其他的都是同级运算)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参与、注意观察,并适时、适当指点,使多数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系统的二度建构。在这个环节中,笔者牢牢抓住“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交换律、结合律、性质”的共有属性,并特别强调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避免在复习的过程中出现混淆。

三、梳理——联点成“线”,缀珠成链

复习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把有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理顺学生的认知脉络,更深层次的要求则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从“题组”“错题”两条线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将“散落”的知识点缀珠成链。

1.以“题组”为主线,带动思维的扩张力

题组练习是比较广泛的一种分层练习方式,它可以展现知识的各种类型,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促进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

①2000÷125÷8 ②99×47+47 ③25×(40+4)

④131-31×4  ⑤125×32×25 ⑥102-27×3-19

师:静静地看一看,哪些题能简便运算,怎么简便运算?有主意了吗?试着做一做。

教师提问:哪些题进行了简便运算?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简便?第④题为什么不能?

处理好这样的情况:

(4+40)×25=4×11×25

不同的方法,追问:你看懂了吗?怎么想出来的?

(想到了4和25是朋友,回应课前的数字朋友)

131-31×4=131-31-31×3 也可以不简便。

125×32×25=125×8×(4×25)不能直接简便,需要转化。

102-27×3-19 需要算到第2步才能简便

这一题组,不仅丰富了题型,而且也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它澄清了模糊的认识,扩充了思维的容量,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以“错题”为辅线,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时常常受到相近、相邻、相似的数学知识的干扰,产生思维定势,以致出错。分析这些错题,可以知道学生新知学习的模糊点、障碍点。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完成了前测卷,这是其中3个同学做的。他们做对了吗?如有错误,请你改一改。

(课件出示前测中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

这些源自部分学生前测时的错题,原汁原味的“绿色”错题,学生感触更深,笔者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纠错,而是通过追问“谁能解释得更明白”,将话题权再次还给学生。如103×12这一题,有学生提出来可以从乘法的意义去理解,103×12就是103个12;题2由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出是3个数相乘;题3则是忽略了运算顺序。通过对这些易错题组的辨析,学生在寻求解释的过程中自然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在对错题的反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考虑更加周全,知识运用也更加灵活。

四、反思——线动成“面”,前联后延

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在反思中,学生们潜下心去研究,静下心去学习。而变式练习,是反思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它有助于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体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产生有效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宽度和灵动性。

(1)下面这题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4+8)×25×125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①4×25+8×125

②4+8×25×125

③4×25×125+8×25×125

引导:须把25×125看成整体,用到乘法分配律。

教师追问:说一说,谁是乘法分配律中的a、b、c。

(3)下面算式中不可以简便计算的有(  )。

①1300÷4×25 ②150÷15+150÷10 ③(1.7+1.7+1.7+1.7)×125

这样的练习安排,不仅从形式上由单一、枯燥变得多样、灵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动性和深刻性。在这里,3道题都有不同的指向点,题1注重和以前的笔算乘法建立联系;题2强调和字母的一一对应;题3的150÷15+150÷10,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将分配律负迁移到除法中;(1.7+1.7+1.7+1.7)×125则让学生明白,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为小数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思维宽泛,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灵动,变的式样就新颖;思维深刻,变的内容就充实。因此,这种变式练习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五、提升——面聚成“体”,全面提升

1.纵横比较,多元联系

对于整理与复习课,加强知识梳理是途径,完善认知结构是核心,进行方法指导是关键,否则学生的学习仍是一盘散沙,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仍有可能是一只无头苍蝇。所以本节课的练习后,笔者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提炼出简便计算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

简便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你能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吗?

小结:(1)要仔细审题,看清楚数据及运算符号的特点(板书:审);

(2)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不能直接简算时要转化(板书:想);

(3)做完题目的时候还要检查(板书:查)。

2.整合开放,解决问题

整理与复习课离不开必要的练习,精心设计的练习可以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实际应用,更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实效性、应用性,让学生感受其价值。

李大爷家有块菜地(如下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笔者力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感悟数与形不可分割。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都有(21+19)×9的算式,但它所对应的图解以及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并非每节复习课的教学模式都须如此,我们应根据复习内容的特征与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巧妙处理复习题。但是,在复习过程中绝不能缺少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习题的设计也应兼顾各层次学生,使后进生“拨开云雾见月明”,使优等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只要合理走好“前测、交流、梳理、反思、提升”这五步,复习课必能踏上高效之路!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探究求和问题
活用乘法分配律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听“加法交换律”一课教学片段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