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虹
一、拓宽阅读教学的视野:清楚叙述视角的界定
对“叙述视角”的关注,源于走进江南大学文学院,旁听黄晓丹博士的儿童文学阅读课,其中,《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讲到了“叙述视角”,引起了我的兴趣。
“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人们审美习惯“喜新厌旧”,同一视角的写作看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换一个角度,效果就会大为不同,即便是同一庐山,视角不同就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第一人称叙述,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交谈;而第三人称叙述,相比较之下就显得客观些了。
二、解读文本的新路: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
粗浅地学了些理论,解读文本时,忍不住会多问一句:课文是怎样叙事并从哪一个视角进行叙事的呢?渐渐地学会了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
1.感受带入性强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主人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叙述成长历程、塑造形象、展现性格命运,能满足读者理所当然的好奇心,读者身临其境,可以清楚地知道主人公在想什么,也可以感受主人公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但也有缺点——过分主观宣泄,局限了客观的视角和立场。因而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故事中,“我”不是作者,“我”与故事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没有特殊性,“我”没有全知视角中那种无所不知的能力。
2.体会亲切温暖的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真正用通篇只出现“你”的第二人称视角写作的文章不多,大多数的故事中往往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但第二人称叙述那强烈的感情倾向总会让读者热血沸腾,一个“你”字,仿佛他乡遇故知,邻里成亲人。
3.理解自由外在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即全知视角,故事的叙述者用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他附体在故事某一个人物身上,借他的眼光观察,借他的心灵思考,充分自由的客观外在,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可惜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只顾自己不停地介绍、倾诉,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十分有限。
三、打开习作实践的新门:运用“叙述视角”的策略
写人叙事,总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叙述角度。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叙述视角不大关注。学习《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后,我猛然发现:要写出新意,写出丰满、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转换叙述视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巧妙地选择叙述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求得变化的效果,这是儿童文学阅读之“叙事视角”给我的教学带来的新思路。
在教学中,我们试着引入了“叙事视角”的理念,从叙事的不同角度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故事的主旨,使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丰富学生对叙事的认识,体会其妙处,甚至爱上文学。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鞋匠的儿子》为例,这个故事是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介绍了林肯当选总统前的一次即兴演讲。如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另外几种版本,“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以林肯的视角记录这次演讲,就可能直接描写他的内心世界活动,展现其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当然也可以从“支持林肯的参议员”或“嘲笑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来看这次演讲,连读者也变成了故事中的“我”。
版本一:以林肯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当选为第十六任美国总统,我知道高高在上的参议员们瞧不起我——一个鞋匠的儿子,今天当我走进参议院准备就职演说时,嘲笑声、嘈杂声响成一片,但我更深知不能怯懦,也不必自卑。于是,有个参议员提醒我别忘记自己的出身时,我以真诚的为国为民之心,凭借多年历练的律师的演讲艺术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化出身贵族的参议员的敌意与鄙视为赞叹。看着台下的听众由嘲笑而静默,由静默而赞叹,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美国南北统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
版本二:以支持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林肯先生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了!他古道热肠、才华横溢、思维缜密,我一直很看好他。今天,他要在参议院发表就职演说,我期待极了,早早就落座,可是我真替他担心,因为参议院里坐着的更多是贵族,他们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我身边的杰克就扬言待会儿要给林肯一个下马威。上帝保佑林肯先生,可别出师未捷啊!
……
太棒了!谁没有父母?是鞋匠的儿子又怎样?不偷不抢,毕生心血练就一手技艺,抬头挺胸做事为人,该值得尊敬才对呀!
版本三:以反对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选为总统,简直是对我们贵族的侮辱!今天,他就要开始就职演说了,我们怎能听他的说教?得好好羞辱他!提醒他别忘了自己卑贱的身份,别自以为是地想统领我们……
我们正等着看好戏呢,林肯却不卑不亢地发表演讲。扪心自问,我们自诩为高人一等的贵族,却忘了我们舒适的生活离不开平民百姓的服务,提及并侮辱过世的人,真有失最起码的体面啊!
真不能小看林肯,瞧瞧我的身边,刚开始的嘲笑早就无影无踪了,大家听得多认真啊!这律师的口才真是一流,我不想给他鼓掌,但心里也忍不住要认同他,拭目以待他领导下的美国之变吧……
同样的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从三个视角进行叙述,学生从林肯、参议员、民众以及作为读者的自己这四个角度去理解林肯的即兴演讲,当事者、旁观者,支持者、反对者,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可见,巧妙恰当的叙事视角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何其之大?推而广之,将小话剧《负荆请罪》改编为故事时,从蔺相如的视角、廉颇的视角以及韩勃的视角,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是多样性的,但殊途同归,主题、中心都自然地体现“将相和”的理念;尤其是学习《夜晚的实验》时,学生居然从蝙蝠的视角去“看”科学家斯帕拉捷为“超声波”奠基的实验,从被实验者的角度由不理解到对科学家锲而不舍精神的赞颂……
教学五年级《变色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课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即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讲述自己在中非见到变色龙的故事。课文从“我”去看变色龙写起,引出“我”与中非工人彭加沙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变色龙外形特点、捕食、变色的过程。在这篇课文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变色龙的神奇独特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虽说是科普性的介绍,却因为以第一人称叙事,分外引人入胜,看着不枯燥,趣味性强,其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和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
既然学了,就要用。如何用?受一个热情向我介绍变色龙其他故事的学生的启发,我在课上试着抛出了这个话题:“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当成变色龙说明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呢?”大家陷入了沉默,埋头又翻起书,读起课文来。静心阅读了很久,有个学生思考后说了这样的开场白:
我是生活在豆田里的变色龙,我绿莹莹的身子趴在豆藤上,一般不易被发现。这天,我正像往常一样舒服地趴着,“呀”的一声惊呼惊醒了差点睡着的我。接着,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变色龙”。哈哈,有人认识我,很多人没见过我,看来,我得向他们做个自我介绍……
学生正值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故事是他们的最爱,模仿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没想到,有学生一点就通,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说得那么通顺;更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愿意学着这么说一说呢。记得以往我让学生用制作动物卡片的办法,学习课文内容,学习说明表达,然而与今天的新教法相比,相信这回虽未亲眼见过的变色龙会成为学生们难忘的新宠了,因为同样是说明变色龙的特点,这回有了故事性,多吸引人啊!
推而广之,不仅课文的阅读,课外自己读到的故事也可采用叙述视角的理念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我”视角下的“他”的故事,“它”眼中的“你”的人生,叙述视角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人生”的多重内涵,变换一下叙述视角,使文章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使叙述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很投入地读进去、写出来,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想象力、踊跃发言的热情和少见的才华。大胆、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忽然变得能说会道起来;与故事中的角色相互理解和欣赏,读者变身为新作者了。叙述视角的转换让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视角与时俱进,他们的创新力有时甚至是老师无法企及的。学生能在这样的故事阅读中摸到学习的门道,享受着创新的乐趣,更为合理写作、丰富想象而激发起搜集相关资料、细读文本的热情,自觉培养起将语文课文读活的本领,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