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淑一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东城区人民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曾获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课堂教学获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选一等奖、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勤于钻研、注重积累,论文发表于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参与编写多部教学参考书及教师专业化成长书籍,如《小学数学》《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小学数学知识点片断教学设计》《新编“帮你学”数学家长辅导丛书》等。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数学学科仅仅依赖于课内的“综合实践”规定动作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数学教师有必要更有责任开发适合学生的“本土化”综合性学习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这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可以理解为“小课题研究”,某种意义上讲,它也等同于一些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主题研究”或“主题课程”。
近年来,我们在教师自主研发与课程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数学学科的系列小课题研究课程。如“学校的植物”“寻找学校的最美建筑”“身体的秘密”“小苗成长记”等,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整合各学科资源,以“小课题”形式推进,在研究中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重点介绍在低年级如何带领学生做小课题研究。
一、小课题的选材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低年级课题的选择要有趣、有针对性、有意义,小学生要借着这些有意思、有意义的小研究,跨进研究性学习的大门。选题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它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如何选题,选哪些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1.将“教材”的课题二度开发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数学好玩”的内容,即课标中的“综合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充分挖掘,使教材的“有限”作用得以拓展延伸。
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达到:了解人体中的有趣现象,从数学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获得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他们的反应给了教师将此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的信心。于是,我们将课题进行延伸,和学生一起又开发了“谁的头围大”“谁的脚大”“脚长和身高的关系”几个小课题,并形成了一个大的主题研究“身体的秘密”。这个主题研究除了要达成上述教材上的教学目标外,还承载着如下目标:“引导学生无限制地自由联想、讨论,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规划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估测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获得自信。”
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既有研究的价值,又有研究的热情,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研究教材所提供的课题时的表现,根据情况由老师和学生一起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
2.与其他学科整合,“一石二鸟”
上个学期,科学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麦苗、萝卜苗”的生长实验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对比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促进植物生长的几个要素。数学组的老师知道了这一课题后,认为这也是关于数学的一项小课题研究,因为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测量幼苗在不同时段的生长高度,利用数学表格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于是数学老师积极参与其中,与科学老师联手,和学生一起做了“小苗成长记”的小课题研究。
除了科学学科,我们还和其他学科整合,开展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如:和语文学科一起进行了“选择低段的任课教师,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你了解的基本情况”的研究;和美术学科一起进行了“学校地面的方砖铺设有哪些图案?你能设计一种新的铺设方案吗?并说明你设计的理念”的研究等。
这样的课题设计更为综合,它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藩篱,促进了学生主动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努力沟通现象背后问题要素间的关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
二、小课题的实施既关注过程又看重细节
1.关注全程参与
小课题研究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选题—组建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汇报交流。怎样才能使低年级学生乐于参与到研究的全过程中去呢?我们紧紧围绕“全程参与”做文章,尤其关注“提出问题、反思、过程记录”这几个环节。在“过程记录”这一环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课题研究记录单,就像建房子一样,先帮助学生搭好建房的脚手架。如“谁的头围大”“小苗成长记”这两个课题,我们给出如下填空式的记录单:
从记录单的设计不难看出,我们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交流和反思,达到人人经历研究全过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课题的实施要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预期目标随时做出调整,这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以“谁的头围大”为例,我们是这样带领学生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的。
【课堂实施】
一、头脑风暴
1.抛出话题
教师抛出话题:由“谁的头围大”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或话题?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头围是从哪儿到哪儿?
*怎么测头围?
*吉尼斯世界纪录里有没有头围最大的人?
*人的头围有没有生长规律?长到多大就不长了?几岁时长得最快?
*头围的大小和聪明程度有关系吗?
*在我们班,谁的头围大?年级呢?
*全校谁的头围最大?一定出现在六年级吗?有可能出现在一年级吗?
2.问题聚焦
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哪些需要查阅资料?哪些需要具体实践操作?
问题聚焦:要了解我们班谁的头围大?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二、制订研究方案
1.组内讨论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形成组内意见。
2.全班汇报
各组汇报解决方案,教师尤其注意引导组与组之间的评价,关注:与本组思路有无共同点?我们组在这个基础上有什么改进?这个方案的优势与局限在哪儿?(培养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并能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有批判性思维)
3.择优选择
学生评一评、议一议,确定最优解决方案。
教师提供如下想法:
用小绳测量你的头围(也就是环绕一周的距离,径直越过你的耳朵和前额去测量),记下你的测量结果。
4.问题延伸,形成问题串
继续将问题延伸如下:比较你和你伙伴的测量结果,谁的头围更大?记下你的结论。找到教室里头围和你一样大的同学,记下你的结果。继续使用你的小绳,你能在整个教室中找到周长和你头围长度一样的物品吗?记下你的结论。
5.问题答疑
三、实施阶段
1.注意实施方法
(1)测量前估测。
整理此次实验需要记录至少4次。每次都先估一估,再实际测一测。尤其注意自己是否能一次比一次误差小。
(2)实践操作。
操作前关注两点:
①测量方法:要先在组内交流怎样测量?怎样测量误差更小?
②测量结果记录。
(3)成果展示。
先组内交流,再每组派一名发言人进行介绍,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2.看重细末之处
在低年级做课题研究,既要关注人人体验的“全程参与”,又要关注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关注细节,就是对学生积累良好的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奠基,就是为保护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性思维提供支持。具体说来有三点要格外关注。
(1)实践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低年级学生受心理和生理特点影响,与人合作的能力还不强。在研究之初需要有对分工、合作研究的指导。在分组时也采取自愿结组与老师搭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毕竟,学生还小,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是小课题研究承载的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必将不断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期望通过一次研究就能达到多个目标的目的。
(2)汇报交流中的独特思考与个性呈现。
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个研究过程,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他们可能做了同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但对这个研究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体会与收获,尤其在低年级,我们相信“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在课题“我的上学时间”汇报交流阶段,一个学生五天的记录如下:
他让大家猜周五这天为什么上学时间长?同学们都从天气、堵车等常规因素分析。没想到都没分析对,结果是他们家有两处房子,周五是在离学校远的房子住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说真没想到会是这个原因。在整个活动反思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提到这个细节,学生感受到数据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简直太奇妙了!
3.及时总结与评价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学生经历了做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获得了某些知识经验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及时评价、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下一次研究的新方向。在上个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发挥了家长的评价作用,请家长做课题导师,跟踪并指导某一小组的实践研究,尤其在总结与评价上做得更为贴近个体,采取了“轶事评价”。下面是两位家长给学生做的评价:
这两位家长的评价,赞赏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一丝不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态度,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和自信。
四、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为学生搭建研究的平台
为学生搭建课题研究的宽广平台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潜能往往出乎成人的意料。比如,在学生研究完“谁的头围大”这一教师设计的课题后,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谁的脚大”的问题,并有一连串多种假设:身高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年龄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男生女生谁的脚大?体重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是否锻炼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看电视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与爷爷奶奶在一起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父母来自哪里与脚的大小有关系吗?……
这一课题很快得到了班上一些同学的支持。
对于上述课题,我们及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开展相关研究,同时将研究结果记录好、保存好,并在班上进行交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更帮助学生随时对他发现的研究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在研究之初会召集研究者讨论研究方案,在研究中会参与、指导他们的研究活动,在研究后会进行评估,以决定这个研究课题是否可以留给下面的学弟学妹继续进行,或还可以怎样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固化一些好的小课题,形成系列。
2.带领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
有的小课题研究并不是在一段研究后就可以告一段落的,有些课题也许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研究价值。只有将研究的意识与行为始终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学生才会不断形成新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而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之一。
3.创造出富有现实意义的“真课题”
从“小课题”到“真课题”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而跨出这一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将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转化为“真课题”的能力。这样,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它与基础课程中的数学学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际研究活动中,尤其是低年级不可给学生“吃得过多”“用力过猛”,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量力而行,从而使小课题研究成为一道学生喜欢的数学课程“营养”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