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摘 要: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美术教学的技巧,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美术课堂的活跃气氛,及时更新教学措施,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美术学习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在这关键的时刻,初中美术教师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美术;高效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达到学习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熟悉掌握教材内容,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初中的美术老师在给学生授课之前,应该熟悉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掌握知识点并不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给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叙述出来,更重要的是应该把知识点的关键之处与学过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贯穿到所学的知识中。除此之外,老师要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精心策划教学环节,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精心构建上课的流程和框架,除此之外可以融入生活中具有新鲜感的元素。比如,在教授素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画他们喜欢的人物或是静物,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的提高,然后再进行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关键学习点。这样教师在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跟随老师的脚步,融入其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在之前的教学方式中,美术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教师通常按照课本的知识框架,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传递。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即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中,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教学的目的和对知识点的渗透。老师会白白浪费很多精力在授课上,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会感到非常吃力,却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但是,如果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宰,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会逐渐建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融入课堂,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师在教授素描学习时,大多数的初中生只会看到物品的表面现象,只会停留在物品的外观特征上,并不能对物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初中美术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就会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都知道,素描的侧重点就是对事物的外观特征及内外结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描绘出来。如果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结构素描的任务。
三、美术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通过外观的观察进行空间想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学生会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主动学习美术。
2.具有结构思维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建立结构的思维方式,并不只是单纯地模仿物品表面现象,要让学生从结构上分析了解事物本质。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着重抓住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形体结构,对事物进行360度全方位观察,看得到的地方要理解,看不到的地方要进行抽象理解,通过事物表象看本质。
3.加强美术作品的练习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对世间万物进行分析理解,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有效方法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灵感。比如,从生活中简单的物品开始训练,包括:水果、刀叉、鞋帽、桌椅等。在训练时学生应该对描绘的物品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分析,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特征和效果。接着在简单物品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再转移到比较复杂的自然现象上训练。
4.增强解剖过程和分析细节
美术教学是实际操作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对学生学习美术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讲解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进入学习误区。教师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亲身理解学习美术的关键点。教师最后也要进行总结,找出练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下次进行练习时的注意点。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教师在深刻认识美术教学策略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后,并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加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勤加练习,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梅.浅谈中学美术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15):60.
[2]张春达.浅谈如何进行初中美术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5(15):216.
[3]许菁.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方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