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北美毒鱼现湘江”新闻视频报道。
这段视频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引出“生物入侵者”。 2.预习检查。
找出下列读音及书写全对的一项()
A.失衡(héng) 藩篱(pān) 在劫难逃
B.繁衍(yān) 归咎(jiù) 物竟天择
C.偷袭 (xí) 束手无策(shù) 五彩斑斓
D.监控 (kòng) 劫掠(luè) 啸聚山林
二、自主学习,理一理
1.回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
(4)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5)各国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2.根据这些问题,你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吗?试着理一理,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点拨,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三、合作探究,品一品
1.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提示: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一般围绕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来分析)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又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
(3)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除了运用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初次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妙招”呢?
例,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千米后才会落地。
(“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到类似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吗?
教师提示: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等方面: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词。如,大约、可能、几乎、全都、大部分、目前……
2.品味语言的生动、且说说它的表达效果。(每人1处)(文中各段落空白处注明)
明确:“占领”“漏网之虫”“啸聚山林”等等。
四、拓展延伸,说一说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观看视频)
五、布置作业,写一写
请你为央视新闻频道拟一则抵制生物入侵者的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