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整体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意蕴

2015-10-30 02:23李坤王秀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整体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坤+王秀阁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个体与整体”的哲学命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作为整体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以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基础和形成的过程来看,彰显着“个体—整体”的关系;从组成的结构来看,体现着“个体—整体”的逻辑层次;从实现路径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调整好“个体—整体”的天秤。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体; 整体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05-03

胡锦涛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加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人们是否真正清醒地认识它的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区别有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所蕴含的哲学意蕴是什么?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坚持“每个人的自由竞争”为原则,强调通过个体竞争、个体能力的发挥进而实现国家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个体与整体为核心,既强调国家、社会领域的价值实现,又强调个体的价值诉求,是兼顾着整体和个体统一的价值体系。下面从三个方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个体-整体”的哲学内涵。

一、从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形成的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个体-整体”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这种现实的个人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王国中精神理念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生物学意义上抽象的人,即“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的人”,因而是处在与自然、与他人的复杂物的社会联系中的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现实的个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的存在物,也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人,“不仅我的活动所需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4]“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没有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人,也没有脱离人的抽象的社会,由此,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遵守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下,以中国文化为载体,从个体与整体关系性角度重新审视了个体、整体、个体与整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准则。人们的需求即他们的本性,人类同自然界的斗争无非是体现为生命的存在或使生命的延长,即人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活的更“长”,这是生命存在的第一需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有意识的能力的发挥和不断的提升,人类越来越寻求更大的自由空间,追求生命活动的最大自由,即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好”,这种对生命活动追求的幸福是定在自由中的幸福,即人不能仅通过自己实现自己的幸福,而必须通过他人和社会。在这种整体关系之中实现有意义的选择和理性的权度,实现个人的价值。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是每个人幸福的前提,基础,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反过来,社会主义社会以全体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以每个个体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为凝聚力量。同西方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折射出“个体—整体”的关系。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来看,这一价值共识的确立正是在“个体—整体”的矛盾下推动形成的。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关系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表征着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过程和人类社会问题的符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片实践的大地,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时代生活和实践的价值认识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问题时,便会对社会提出更多的精神需要,社会发展趋势这个整体的需要以一种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满足个体以其适应整体的变化,只有每个个体的精神文明素质有了提升,个体之间互相促进,整体才能良性发展,由此,在个体与整体的这一矛盾下,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等趋于多元化,“个体-整体”这一矛盾的哲学问题不断凸显,迫切的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体的价值导向引导个人的全面发展,夯实中国人民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不断发展,也证实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所从事的历史活动产生的社会结果,历史总是由从事历史活动的各个个人、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即“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都包含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

二、从组成的结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个体-整体”的逻辑层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明确了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人,抑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基本内容的层层展开,充分显示了“个体-整体”的逻辑结构,个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个体道德准则和价值的实现,必定依赖于一定的集合体即整体-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实现“国家强,社会好,个人好”的理想,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整体力量和目标的实现,能够使每一个个体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发挥,国家富强目标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必定是在个体基础之上而完成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体现着“个体-整体”的逻辑结构,“个体-整体”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道路之中。

三、从实现路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调整好“个体-整体”天秤

个体是整体的产物和衍生品。马克思早在青年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就指出了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融合定位自身的发展,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8]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对自我认同的三个要素,即“我—家—国”一体的整体主义观,作为个体,应有大我的价值观,把自身的价值准则融入到社会、国家之中。整体是个体的集合体。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9]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共同体就是把个体和整体统一起来的集体主义,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价值实现是整体目标的出发点,而集体主义的整体实施能够为个体提供越来越充分的能力发展条件。

1.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以“个体-整体”为基准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生和构建的基础是个体,即“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体处于起点位置,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成效终是以个体为载体,即以他们的需要为本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不仅仅局限于单独的个体,而是建立在“个体-整体”关系之上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个体为核心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以其适应社会、国家的发展过程的产物,个体的价值观是整体主义实现的重要前提,整体又是决定个体发挥成效的根本力量,整体效能越强,个体的主体性越得到彰显,在双方不断相互的作用过程中,达成“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并存的状况。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既要把握其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要基于“个体-整体”这座天秤调节个人与社会、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使个体同社会主义同祖国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我”价值观,个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以调动群众力量为载体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强大的力量,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在各个历史阶段最广泛的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而领导中华民族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优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使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集中起来,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氛围。

3.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以整体的向心力引领个体价值观的超越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实施,需要个体、人民群众的参与,践行,但更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集体主义的超越,资本主义主张个人主义,是从个体的立场上去认识集体主义的,而在社会主义主张集体主义,是从集体主义立场认识个体的,真正的集体是包含每一个个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应该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整体范畴,它是由个体趋于一致的价值理念和准则共同的整体,是个体共同目标的反映,是个人和社会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共同体,而不仅仅是只要求个体服从集体的“虚幻共同体”。社会主义的集体原则既反对抽象的相对的“虚幻集体”,也反对栖息于其中的“偶然的个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在集体主义原则下国家强-社会好-个体好和个性自我发展相协调一致、相得益彰的“真实的集体”和“有个性的个体”的集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必须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用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个体成员价值观的准则和道德信念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内容构建和实现路径,始终体现着“个体—整体”的哲学命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二者的平衡,是不容忽视的。在实现路径上,我们既要从核心价值观发生、发展的基础即现实的个体出发,又要充分依托人民群众的力量为载体,既要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意愿,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用整体的向心力引领个体价值观的超越与升华,调整好“个体-整体”这座天秤。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

[2][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88,18,697.

[3][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8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整体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