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鹏
【摘要】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演示教学法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6-02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对物理现象、规律的观察和实验。演示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向学生做演示性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以说明和验证知识的方法。演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使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易于巩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中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缺乏持续性,很难长时间坚持。有些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了畏惧情绪,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而演示实验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摩擦起电”演示实验中,一把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就能吸引碎纸屑,这是为什么呢?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为什么能够相互排斥呢?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为什么又能够相互吸引呢?如此,不仅可以使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还可以使这种兴趣得到加强并且变得浓厚。开放的教学氛围,有趣的物理问题和情境,合理的教学程序,老师有启发性、鼓动性的引导与调控,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主动的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加强概念的认知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再次检验理论。演示教学法能使学生较直观地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物理现象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不但难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概念,而且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对物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只靠耳听难以记在心中。如果还能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认知物理知识,那印象就自然很深刻了。例如“测小灯泡的功率”的演示实验中,只靠教师讲述“小灯泡两端电压大,通过的电流就大,小灯泡的功率就大,发光就强。”这会让学生很难明白这个物理规律,也很难接受这个规律。可是若通过演示实验来演示小灯泡的电压表示数变大时,电流表的示数也会变大,功率就变得了,并且学生也能直观的观察到灯泡的亮度变强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再来理解“小灯泡两端电压大,通过的电流就大,小灯泡的功率就大,发光就强。”时就很自然了。所以,演示教学法能够把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
三、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想学好物理就要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时期,不能再让学生再去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应把他们解放出来,在能力培养多下功夫。演示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观察一个电流表,你能观察到什么呢?那就是几个接线柱、几个量程、各是多大量程,最小刻度值是多少,如何正确使用等。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通过观察与实验既可以培养学习能力,也可以培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规律、掌握知识,以达到更高层次发展智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演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减弱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索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增强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思考,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自然观。长期用演示教学法施教,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它顺应了素质教育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五、演示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作好演示准备
演示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征恰当地选择和准备好各种演示媒体,同时要明确演示的目的,理清演示的操作程序,即解决演示什么、如何演示的问题。还要准备好教具和相关演示材料,提前预演以保证演示顺利。
(二)演示物体应适宜
演示物体适宜包括尺寸的大小、摆放的位置和适宜的亮度等方面。演示材料过大或过小都不能保证课堂演示的效果;演示物体的摆放应在一定的高度上,同时还要保证适宜的亮度和颜色,使所有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的对象,并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知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三)演示操作要规范
首先,在演示的过程中,对演示材料的指示要确切,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事物表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其次,演示实验的操作应规范,突出示范性;最后,还应把学生易出现错误或有疑问的地方有预见性地交代清楚,消除疑问,防止错误的发生。
(四)演示与讲解结合
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使学生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要尽快使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
(五)引导观察,适时提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避免注意力分散,及时提示学生注意什么,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问题的本质。
(六)演示应适时、适当
教师要注意演示适时,过早过多的演示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新颖感,减少兴趣,降低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