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目标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创新

2015-10-30 16:59胡凯杨竞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胡凯+杨竞雄

摘 要: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概念和目标的提出在我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对传统“民主与专制”西方话语霸权的超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涵盖了“制度”和“价值”两个方面。国家治理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现代国家治理人才、文化强国建设人才、法治中国建设人才、网络强国建设人才。国家治理目标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专业特色、重视实践环节、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关键词:国家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1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46-0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治理”是指国家、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成员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使不一致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目标公共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治理规则法治化、治理环境复杂化是现代治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1]从1949年建国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实现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历史转折和重大飞跃。[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迄今已逾30年,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成绩终属于历史,未来取决于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促进其科学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且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国家治理的目标解读

“国家治理”的概念及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在我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坐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崛起,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社会结构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民主和法治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诉求,“国家管理”模式向“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党中央正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在深刻洞悉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之后,正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第五个现代化”的时代战略,完整地实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方面现代化的统一。

“国家治理”的提出也是对传统“民主与专制”西方话语霸权的超越,是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迷信的告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自信地”将民主和繁荣、专制和落后等同起来,实际上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宣布:要想实现后发赶超和繁荣发展就必须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然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接受“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之后,非但没有实现西方国家允诺过的经济繁荣,反而陷入了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经济低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深渊,被无情卷入了西方国家精心编织的世界市场,并沦为其附庸。反倒是西方国家一贯口诛笔伐的一些“专制国家”(如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强调,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民主”不是用来当摆设的“花瓶”,而归根结底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绝不能不顾国情地照搬照抄他国制度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不是为了“现代化”(西方话语中的“现代化”)而揠苗助长式地实现“现代化”,而是在直面和解决国家各领域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一种顺应规律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特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准确聚焦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整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3]他同时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4]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际上涵盖了“制度”和“价值”两个方面。无论是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还是治理行为的实施和改进,都存在着特定阶级立场、利益动机和价值偏好,也就是说,受到特定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定向导航、凝魂聚力、评判调节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和无形的社会规约力量,它所蕴含的引导力、秩序感以及营造出来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能够有效地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就是适应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断解决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而现代国家治理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就是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所导致的社会矛盾。[5]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过于强调对利益矛盾的关注,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价值矛盾的解决,而且往往把诸多价值矛盾当作利益矛盾来处理,从而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应对”和“难以应对”的境地,甚至一度出现了“维稳怪圈”。习近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问题的要害: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对党员、干部而言,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6]制度是人制定、执行、遵守的制度,说到底要受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承认制度更具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意义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绝不能将一切问题都想当然地归咎于“制度”,而忽视了“价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国家治理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普世状态,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培养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在实现国家治理目标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形势下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在本质上应该是党的意识形态战略的核心力量,是在中国播撒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种、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并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战士。具体而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认真把握以下几点方向性要求。

一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姓“马”而非其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曾备受争议且历经多次调整,但其始终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再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9]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始终将本专业放在“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事关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10]的战略高度来予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具有基础性意义:从学科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一个贯穿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阶段的专业,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很大一部分将从本专业中萌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社会大众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人才的培养。要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大家;加强对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创造活力的中青年理论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加强对党校、社科院、高校、党政军政策研究机构等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的有效整合和重点建设,造就一批高产高质、有力助推国家治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二是要培养现代国家治理人才。现代国家治理总体上呈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互联互动互制的现实状态,治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情况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合作、对话、疏导等方式方法能够使社会大众悦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政治认同和改革共识的凝聚;通过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传播主流价值观,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中立主导、谋共识、把方向;通过“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发挥在协调社会利益纠纷、化解利益冲突等方面问题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和风细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疏解人们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面前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实现社会有机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是不可想象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泛滥成灾,最终酿成了“八九政治风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不够一贯和彻底。随着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四个全面”治理布局的逐步展开以及社会治理和组织管理柔性化趋势的增强,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急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只把眼光瞄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而应放眼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等领域,并不断有针对性地增强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三是要培养文化强国建设人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是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1]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首要贡献就是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着力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向,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促进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的自觉、自信、自强;通过文化选择与导向、文化传承与融合、文化整合与渗透等功能,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我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通过提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一批批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战线政治家和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瞄准新闻媒体、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性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培训人员和把关人员,精心培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线的“预备役”队伍。

四是要培养法治中国建设人才。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无疑是我国依法治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法律思想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批判各种错误的西方资产阶级法治价值观和思想理论,保障法治国家建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国家的建设必须以浓厚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基础,必须要营造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法律的缺陷部分源于它所具有的守成取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刚性因素,还有一部分则源于与其控制功能相关的限度”,[13]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则正是对刚性的法律之缺陷和不足的弥补。因此,要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法治素养,不仅要把握住“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14]所提供的机遇,向政法系统输送人才,还要加强社会普法能力训练,使之成为分布在社会各领域的建设法治中国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五是要培养网络强国建设人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作为组长的习近平就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5],并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强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等要素都很重要,但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尤其忽视不得,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主要场所,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花样翻新最为直接和频繁的阵地,是中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变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社会向网络虚拟社会延伸的产物,唯有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网络素养,注重培养其网络理论工作和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要加强网络舆情预测和应对处理能力训练,创造条件使其在一定的网络范围内锻炼成为“意见领袖”,将其打造成能够胜任现代网络舆论引导管理和网络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行家里手,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红军”。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创新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时候被等同看待,因为二者均涉及科学研究、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但细究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有区别的:前者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门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所追求的是本学科专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即它更加侧重于本学科独有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明确而特殊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后者则是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要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是由一系列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所构成的组织形态,[16]即它更加侧重于人才培养,既包括本学科发展所需的教学研究性专门人才,也包括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17]国家治理目标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首先,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定位为党的意识形态战略的核心力量,因而专业建设的总目标就是着力培养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种的战士。这个总目标包涵几个要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掌握和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全面掌握,熟悉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三是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纵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因而要设立不同的层次目标:本科阶段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对本科专业偏好的敏感性日益下降的趋势,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硕士阶段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借鉴多学科知识以拓展本专业的知识视野,尤其要注重对科研方法方面的学术训练;博士阶段要实行精英教育,不仅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功底,还要具备较高写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并力求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和突破。[18]再次,要深刻认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这与师范类的政教专业有所区别,因此,要注重根据个体禀赋和兴趣差异,分类培养学生的师范能力、科研能力、专业迁移和拓展能力,使之朝“师资型、科研型、应用型”不同类型方向发展。

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其学科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目标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和要求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学科的理论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提高凝聚力;创新学科的实践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性,提高统治力;创新学科人才培养,实现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自觉规范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科队伍的思想建设。[19]同时,因为狭义学科的实质就是某种知识体系,所以评估学科建设的核心主要是考察某种知识体系的发展状况。[2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本专业建设的资源基础、生命基础和内源性力量。[2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一般而言包括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体系、其他借鉴学科体系三个部分,因此学科建设还必须遵守“一种意识、两方重点、三个面向”的原则要求:“一种意识”即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在聚焦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发展完善;“两方重点”即要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手抓、两手硬”,使学科知识体系丰满起来;“三个面向”即要面向专业建设实际、社会应用实际、学生培养目标实际,不断总结本学科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程中的基本经验,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知识需要和人才需要,拓展学科建设的内涵。

三是要打造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之初拥有广阔的需求市场,但经过30多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对本专业有较大需求的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渐趋饱和,与此同时,这种需求还由于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如:哲学、政治学等)通过训练之后也可以较好胜任而更加收缩,因而必须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首先要强化使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和力量,这是其他专业所不能比拟的。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应成为本专业人才的看家本领,是这是本专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其次要强化时代特色。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更加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终极价值和人生信仰的追问、对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特色的创新,如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创新等。再次要强化地域特色。从往届人才毕业出路的流向看,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本地生源)选择了扎根于母校所在的省市,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地域特色就能增强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相对优势,如:一些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侧重于民族团结教育等理论和实践探索,得到了当地政府乃至于国家层面的关注等。最后要强化办学特色。一个院校有其引以为傲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也要学会从中借力,如:一些理工科院校依托本校科技平台,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农林类院校依托本校优势资源侧重开展生态伦理和生态观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一些医科类院校则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研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要从本学校积累的一些优势行业入手,通过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和实习基地协议,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输送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形成行业集群效应。

四是要重视实践环节。认识源于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实践环节不仅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知识体系、塑造特有知识结构的必要举措,也是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在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本专业人才既为党的意识形态战略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传播,要通过严格的党内团内政治生活、广泛的志愿服务等途径,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党的组织纪律和宗旨意识,使“科学理论武装”和“忠于党和人民”成为本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和安身立命之本。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党务管理实务、辅导员工作实务、行政案例分析和公文写作、企业文化管理实务、科研方法研究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测试学生的职业偏好,并通过完善本专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形成职业生涯决策。最后,要加强技能训练和岗位实习锻炼。要通过完善“助管”、“助教”、“助研”等制度,既帮助本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勤工助学,又能够对其实行分流化培养,使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各院校的学生工作岗位、宣传组织部门,乃至于后勤集团的相关部门都可以优先向符合条件的本专业优秀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各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相关责任领导、专业教研室等都要积极为本专业学生寻找校外实习机会和平台,与相关党政机关和优秀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实行制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当然,本、硕、博各阶段的实践环节有所差异,但也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实践环节最为关键的就是完善和强化对本专业人才实践的考核,从而促进实践教育的落实。

五是要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可分为人才服务、知识服务、技能服务等多方面。“人才服务”是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本专业专门人才。由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尤其是处于专业阶梯最低端的本科层次)的市场供需关系总体上濒于“买方市场”状态,若不在知识服务方面有所突破,一些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能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处境。因此,有学者建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在职博士生学位,培养高校的党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和思政工作负责人,培养高层次的、能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骨干,并认为从30多年的学科发展来看,领导推荐、定向委培的学生,总体质量比较好。[22]有学者建议为各地讲师团培养理论宣传教育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并进一步完善国家政工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顶层设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23]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建设目前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对社会其他领域的人才需求缺乏研究和关注,随着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加快,社会的宣传部门、新媒体的管理与应用人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高端管理人才,都会有人才“缺口”和“本领恐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培养人才。[24]当然,全日制培养模式和在职培养模式应有严格的区别,否则,不但会有损本专业的社会声誉,也会挫伤全日制人才群体的积极性,对本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等社会服务内涵与实现途径的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且可以大大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凯,杨竞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概念论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2014(4):16-20.

[2] 许耀桐.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论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17-22.

[3]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002).

[4]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人民日报,2014-02-18(001).

[5] 王学辉,张治宇.国家治理价值体系现代化与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重构[J].行政法学研究,2014(4):54-62.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02).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8] 胡凯,杨竞雄.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56-60.

[9] 石书臣.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4(8):15-18.

[10] 李卫红.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12):4-7.

[11]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12]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01-29(002).

[13] 马振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25-28.

[14]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24/c_

127138435.htm,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

[2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9-41.

[24]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