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符莹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根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构件,是社会结构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中,不断变换着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形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结构; 根源; 意识形态; 社会运行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0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25-05
社会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来进行审视。从社会结构的静态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是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从社会结构的动态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协调、整合、控制社会关系的特殊机制,是社会结构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从社会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看,社会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运行的宏观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结构性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构件
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有机要素,而作为建构和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构件。
从社会的构成来看,除了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要素,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的上层建筑之外,还存在着主观的社会要素,比如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构成该社会集团、该阶级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政治纲领、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普列汉诺夫把意识形态作为他所分析的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次提出。在他看来,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五个层次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性要素。[1]
人类社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需要伴随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始终。从社会的形成看,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的作用。社会意识既是进行社会沟通、形成社会共识的需要,又是社会形成的精神基础和黏合剂,更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类社会脱离动物界的标志之一,是其拥有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的生物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或文化力量的训练和控制,那么社会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了人的社会。”[2]自社会产生伊始,人类就十分注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育。不管是原始人在劳动中的思想交流活动,还是各种通过集体表象折射出来的原始集体主义价值观,都说明了这一点。从社会的发展看,社会的发展不仅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内在地包含着思想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早期,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意识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直接地是与劳动关系同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关系逐渐开始丰富和完善起来,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分化和发展,这就使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等都逐渐成熟完善起来。晚期智人阶段人们的葬俗和图腾崇拜,就多方面地展示了当时已经产生了道德、宗教等多种社会意识形式。[3]社会关系中思想关系、道德关系的维度已经渗入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并开始发挥着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进入阶级社会,社会对社会意识形式建构的需要进一步上升到社会建制的层面,逐渐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统治阶级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力掌握着思想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决定着精神生活的方向和性质。统治阶级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建构了生产关系,构筑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还建构了思想关系,耸立起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成为统治阶级维持和巩固自身政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这就使社会对社会意识的需要转化为阶级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表达。比如,汉武帝为了巩固初生的西汉政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将儒学提升为捍卫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在政治大一统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大一统。儒学于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儒学来教化民众也成为统治者建构和巩固社会精神基础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途径。在古罗马,统治者为了巩固帝国权力对世俗社会的绝对统治,对犹太教进行重新发掘、解释和利用,创造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也是社会建构意识形态需要的一种典型表现。社会对意识形态的建构,源于一定的阶级对其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利益进行论证、辩护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制造了这种表面上宣称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虚假意识”,而要使之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成为思想的社会现实,就必须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通过各种方式使社会成员接受、内化这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同时也内含着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并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因。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中,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一致的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推动意识形态变革,赢得意识形态斗争胜利,以及用先进、革命的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功能,为建构和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4]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一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肩负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整体视野中,才能把握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满足了社会对意识形态的结构性需求,而且还是推动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社会有序,就是能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偏离社会轨道的行为和社会冲突,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范围内运行的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协调、整合和控制功能,是确保社会结构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5]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协调的功能
社会协调主要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而任何利益关系必然会通过思想关系的形式表达出来。“利益一旦产生,即以某种方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要保护利益,必须对这种利益有所意识。”[6]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利益关系急剧分化,产生了在利益分配方面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阶级。这就使得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凸显出来,也使得阶级之间在思想关系方面的矛盾凸显出来。几乎所有的社会不仅注重权威机构的塑造,也注重权威意识的培育。统治阶级一方面要使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自身与被统治阶级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也在社会意识领域对其施加广泛的、有目的的影响,试图将自身的利益普遍化为整个社会的利益,从而获得利益认同,确保社会有序发展。统治阶级协调社会内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活动,必然伴随着对反映和维护这些不同利益关系的思想观念进行检视、辩护、批判等意识形态性质的协调活动,以确立和巩固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关系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要协调社会各阶级、各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及思想矛盾,既需要建立起进行利益分配的权威性制度,又需要创造一种进行思想协调的思想整合机制。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主要通过说理的方法、教育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来使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从而达到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有序运行的目的。[7]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就是社会的利益需要在思想关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社会整合,是促进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8]社会整合是形成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特社会整合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够通过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形成利益认同,发挥利益整合的功能;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发挥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能够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引导人们日常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发挥规范整合的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共识、政治共识、思想共识,促进社会整合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控制,是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群体有效地遵从社会规范,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引导等方式,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自律意识,使其自觉践履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它是一种基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的、内在的社会控制方式,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运行的协调器、整合器和控制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分化不断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些都增加了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难度。我们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在维系社会有序运行中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积极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良性运行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既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也受到社会结构中其他子系统和社会总体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状态和发展水平。
1.社会经济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一项实践活动,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等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阶级、国家的产生,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催生了反映统治阶级根本经济利益的意识形态教化活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深层依据。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从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从传统的口头语言载体向现代的大众传媒载体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变革。而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网络这一新型载体,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模式。
其次,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思想上层建筑的性质,从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结构,体现了不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方式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是由于其归根结底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的,因此难以改变其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同以往一切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是因为它建立在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基础之上,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能真正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
复次,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经济体制等复杂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从而也使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计划经济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也相应地受到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行政命令色彩。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起来,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多元和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上也逐渐趋向科学化、民主化,开放性特征也逐渐强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社会政治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影响
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的政治结构,对于观念上层建筑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直接影响。
首先,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社会阶级和政治集团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结构的制约。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政治架构,决定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我国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的基本政治保障。
其次,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脱离政治,而且必须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根本政治利益服务的。一定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和巩固自身的政治统治,一方面要运用政治上层建筑的资源进行政治控制,另一方面还要运用思想上层建筑的资源进行思想控制,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确立自身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在不同的政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政治目标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制造着超越一切阶级之上的“普世价值”幻象,但究其实质仍然是为其根本阶级利益服务的。而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属于自身的特殊利益,因为他们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来不掩饰其政治目的,因为它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政治理想而服务的。
复次,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服务的。政治知识、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政治主张等政治意识形态,是对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关系等现实政治存在的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结构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需要,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定阶级总是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标转化为一定的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其政治统治的基本要求,为维护和巩固既有的政治结构特别是政治权力结构服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教育强调等级差别、服从权威,这是由其不平等的政治权力结构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教育强调平等民主、全面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的本质决定的。因此,一定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由其政治结构决定的。
3.社会文化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社会主流文化的特殊方式,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文化结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是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9]而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又受到特定文化结构的影响,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结构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的文化结构都是一个多样的、动态的结构体系。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不仅受到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从外界传入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儒家文化及其基本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和国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我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形成的时代精神及其基本价值观念,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的文化结构提供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增加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难度,也给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主流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必须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等亚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吸纳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发挥文化整合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文化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具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外,还具有文化性。它是促进社会成员内化一定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社会文化结构的映射,后者为前者提供着文化资源和养分。一方面,社会的文化结构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基本面貌。有什么样的文化结构,就会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资本主义的文化结构及其内在矛盾,必然会体现在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中。如由于受到美国多元文化结构的影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多元杂陈的特征。同时,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又存在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美国精神与族群差异、多元价值与国家认同等矛盾,而这些矛盾反映了美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认同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的文化结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发展。社会的文化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文化的嬗变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文化样态来看,不同社会群体的亚文化不断形成、发展;从文化生产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逐渐发育、形成;从文化环境看,不同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碰撞逐渐频繁、激烈。这些变化,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而且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相契合的文化命题。
复次,社会文化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效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主要是一种文化和思想影响。社会的文化结构、人们的心理结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一方面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内部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制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的文化因子和社会心理,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文化结构中一些消极负面的因素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娱乐至上、恶意炒作的大众文化,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等,不同程度地消解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既是优化我国文化结构的重要任务,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效果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根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中,不断变换着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形态,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M].三联书店,1960:195.
[2][3] 胡潇.意识的起源和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0.
[4]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
[5]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8.
[6]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M].三联书店,1960:109.
[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
[8]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9.
[9] 杨威,张会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时代困境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9-22.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