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欣荣+叶启绩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和明确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应具有专业教育价值,也要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价值。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主要生产、传播和示范阵地,还是跨学科体系建构、到价值归属的转换阵地。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之策,以利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 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06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21-04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党与国家对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2015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
高校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理念和学术观点,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纷繁复杂。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既复杂又新颖,获取信息的来源更趋多元化和广泛性,国际交换日益频繁,又带来新的思想政治情况,这需要高校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近年来,高校出现了教师不良师德师风问题,一些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处理,面对学生大发牢骚,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有些高校简单、全盘接受并使用西方原版教材,对其中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加以批判分析,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些高校中某些专业和教师,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研资助,并与之展开合作科研,其中涉及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没有加以甄别和相应的程序管理。甚至在一些教师中,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为了吸引眼球,借生理学之名,从人的利己性出发,质疑英雄邱少云。他们企图通过抹黑英雄人物来否定历史,打击民族文化和自信心,达到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而这些观点在学生眼里又显得十分新鲜,使他比较容易受其迷惑。[2]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此,高校作为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之一,需要澄清和确认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不仅具有专业教育价值,更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利用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有利条件,通过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二、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定位
高校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专业课教师和高校教育管理者,高校教育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具备应有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发展意义极其重大。它关系到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支柱的建立,关系到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上好专业课更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同时又具有学术性,中央寄予了高度的希望。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通俗易懂,又具有逻辑性的目标,需要从学术角度作独立性讲解。在现实中,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仍然存在不认同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大班教学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二三百人齐聚一堂,教师和同学很难双向互动。
另一方面,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要求,呈现出与高校专业课教师趋同的趋势,而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着科研与教学支持力度不足、办公条件欠缺、课程的简单重复等压力。这些压力,导致精力与体力透支,造成他们身心疲惫,引起职业倦怠。同时教学与科研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偏差;现实需要解释,但如何科学解释,又需要他们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
2.高校专业课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许多专业价值本身就体现了意识形态价值
每一个高校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教师的专业伦理,还必须责无旁贷地像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一样,去掌握必要的品德心理及现代德育的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3]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回归大学校园任教,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专业课教师群体规模。高校学术氛围日渐深厚,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校专业课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工作,多希望自己在本学科有所建树。与此同时,高校存在的一种倾向也越发明显,许多人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只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关系,高校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专心做好本学科的专业学问就可以了。有些高校教师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简单套用西方的概念来谈中国问题,这种思想行为意识又会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造成一些在校大学生一味追求专业目标,忽视甚至贬低思想道德目标。
3.高校教育管理者包括高校党政干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掌握者,信息的交流者,纠纷的处理者,心理健康的咨询者
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来自不同专业,经过不同的学科训练,许多人并没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训,导致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在学生管理中,高校党政机关具有绝对权威,许多党政干部也早已习惯运用行政型思维方式对所辖学生进行管理,“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与学生做朋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境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人情型思维方式”的问题。[4]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薄弱、做学生工作的手段不灵、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高校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作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未来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目的是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占领高校阵地,并引领社会思潮。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一方面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创建者、担当者、操纵者,同时又可能是意识形态最致命的批判者甚至颠覆者。[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高校各部门共同协同完成,高校各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专业课教师和高校教育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支持基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2.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
有些高校教师解读和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有效性,奇谈怪论、信口开河;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引起大学生的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完成“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传播和转化,从而达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的。因此要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系统,形成一个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社会实践、实证方法、媒体在内的教学实践体系。加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创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方法上培训和指导,对实践科研成果展示进行评比和点评,有效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3.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主要生产阵地
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不注重基层,容易导致意识形态空洞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应该吸收基层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正确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接地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生产的主要基地,所以要尊重高校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鼓励高校师生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生产来源更加广泛、广阔,各种理论观点更加多样,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更加频繁和激烈。但一味追逐意识形态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分化和瓦解主流意识形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生产主导性的条件下,把握好意识形态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关系,激发高校教师对意识形态的生产热情。
4.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示范阵地
部分高校教师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有的从不参与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价值取向多元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师德水平和学术道德有待提高;少数高校教师言行失范、知行不一,口头上嘲讽主流意识形态,行动上远离教师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降低了公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信任,贬低了广大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尤其是高校的专家、知名学者以及党政领导干部,在知识、能力、权力等方面的突出地位,其言行对整个社会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控制和主导各种社会思想潮流,进而影响到全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
5.高校是跨学科体系建构到价值归属的转换阵地
学生的价值归属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大多数同学还是愿意根据事实做出判断,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学生对周围的现象建立了初步的认知,但可能是不科学的,这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结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方法的原则下,力求从个别到一般,揭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经验和实证方法,站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方法的整合与视阈融合,彻底扭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边缘化倾向。借鉴创新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单一范式向多学科综合范式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聚焦。
四、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1.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十八大产生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这些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提升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增强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卓越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卓越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大战略。卓越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其实质就是跨学科研究。各学科都存在学科的系统性和局部性问题,学者们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工具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学科的学者看待同一问题,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这也需要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才能合理,知识体系才能完备。
3.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最新概括。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水平,为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手段。相对于“人情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法治校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明校纪校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有问题找领导”的现象。依法治校的首要工作是严明校纪校规,大力宣传并让高校教师、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校大学生知晓;其次是严格执行校纪校规,高校各项事务依规遵章管理;最后是高校师生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达到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目的。
4.反腐败斗争的深入
腐败现象会极大损害执政党的形象,污染社会道德环境,十八大之后的高压反腐败斗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道德规范的重塑。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受复杂社会现象影响巨大。政府官员是大量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其行为对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产生强烈的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同样公众人物的言谈举止对青年学生有强烈的示范作用。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政府官员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极大改善,公众人物更多是传播社会正能量,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促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五、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绩效,最终取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在此提出了以下应对之策:
1.提高高校教师文化安全意识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任何社会、民族都有一个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核心是“信仰”,许多民族因为没有核心价值,最后这个民族就消失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是全方位、多角度存在的,尤其针对高校。西方利用科学研究项目、非政府组织等作为掩护,借助于网络、教材等渠道进行渗透。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文化安全意识,而不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将文化安全意识融入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方面面,融入到日常行为当中。
2.加强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安全意识
当前中国学术界,学者们对西方学术话语、规则、观念、标准极力认同、追随和维护,由于这种失当的学术行为,致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7]高校教师学术安全意识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思考。通过推进全国和各省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建立有效的师德培训模式,提高高校教师对学术研究的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学术安全这条红线。
3.培育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
培育高校教师的法治意识,使“依法治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范性,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来说,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高校教师聘用考核政治条件,晋升职称应有思想道德教育经历等等。严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律,要抛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关的陈旧理念,尤其要注意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肆意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行为。
4.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
鼓励优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对外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通过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地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分批次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到国外研修,定期举行出境研修人员汇报会,推广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从而培养一批具备国际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
5.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化建设
全球点击率最高的网站大多在美国,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宣传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化建设是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结果,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具有正能量和广泛社会影响的高校网络名师,将思想政治课程转化为可视化的多媒体形式,供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鼓励高校教师创作网络文章,并制定网络文章科研成果评估和认定标准。教师与学生通过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工具,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使高校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学生思想情况、体察学生的意见、集中学生智慧,搭建起高校师生信息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R].2015.
[2] 江先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基于上海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4):20-25.
[3] 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40-46.
[4] 王非.法治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和培养模式建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6):104-107.
[5]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5.
[7] 曾洪伟.学术失语、学术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J].中州学刊,2013(1):85-94.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