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2014-07-24 22:53果孝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果孝文

摘要: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43-02教师职业压力是压力(Stress)一词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指的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等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1]。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在以后的30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2]。近些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问题提出西方心理学界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获得的,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现实情形。同时,尽管我国研究人员也相继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也仅仅是运用已有的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卷,并未凸现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我国高校教师当下状况编制了一套职业压力量表。首次从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JP2]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信息快速更替和管理机制六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JP]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北京、哈尔滨两地的十所高校(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财贸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各校均为25份。现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删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共248份。其中调查对象信息如下:注:其中“学历”一项中,本科比例只占1%,是由于高校现在教师学历要求较高,其中曾经学历为本科的老教师,大多也通过在职或者其他形式取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2.2 测量工具

2.2.1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

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量表项48个,五点评定(“0”表示没有压力;“1”表示较少压力;“2”表示一般压力;“3”表示较大压力;“4”表示很大压力)。量表项目的编号按照初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下项目的原编号顺序重新进行1—48排序。

2.2.2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

MBI包含3个维度,17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和自我成就感(PA)。该问卷采用的记分制度,一般认为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所有题目的平均得分及因子下各题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果各题平均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各题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教师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2.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的施测,采用单个现场施测的方式,由主试事先发放量表,量表上已标明指导语、注意事项。被试作答完后立即收回。将反向题正向后,提取数据采取Lisrel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发放职业倦怠问卷,将职业倦怠量表反向题正向后,使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

3.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分析表3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并且即将达到较为明显的程度。高校教师的情绪衰竭(EE)得分超过了2.5,表示高校教师的情绪状态已经明显衰竭;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DP)得分超过2,很接近2.5,表示高校教师的个人状态已经接近明显去个性化;高校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低于2,表示高校教师自身的成就感不十分明显。3.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的相关性很高。具体如下: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越强烈,反之,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小则职业倦怠感越弱。同样,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强弱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自我成就感越低,反之则越高。

高校教师自我提升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

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与职业倦怠(p<0.001)、情绪衰竭(p<0.001)、去个性化(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管理机制两个因子与职业倦怠量表的总维度,以及各个分维度的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讨论与结论

4.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压力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度水平。各因子的压力水平也都处于中度水平。其中高校教师的性别、学科类别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而高校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三项是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对各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处于中度水平,表明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且其维度情绪衰竭(EE)达到了重度水平,去个性化(DP)为中度水平,自我成就感较低。

4.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HJ1*4][HJ*5/9]参考文献:[1]丁峰,付万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源量表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3):76-80.[2]朱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摘要: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43-02教师职业压力是压力(Stress)一词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指的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等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1]。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在以后的30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2]。近些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问题提出西方心理学界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获得的,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现实情形。同时,尽管我国研究人员也相继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也仅仅是运用已有的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卷,并未凸现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我国高校教师当下状况编制了一套职业压力量表。首次从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JP2]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信息快速更替和管理机制六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JP]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北京、哈尔滨两地的十所高校(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财贸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各校均为25份。现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删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共248份。其中调查对象信息如下:注:其中“学历”一项中,本科比例只占1%,是由于高校现在教师学历要求较高,其中曾经学历为本科的老教师,大多也通过在职或者其他形式取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2.2 测量工具

2.2.1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

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量表项48个,五点评定(“0”表示没有压力;“1”表示较少压力;“2”表示一般压力;“3”表示较大压力;“4”表示很大压力)。量表项目的编号按照初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下项目的原编号顺序重新进行1—48排序。

2.2.2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

MBI包含3个维度,17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和自我成就感(PA)。该问卷采用的记分制度,一般认为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所有题目的平均得分及因子下各题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果各题平均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各题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教师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2.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的施测,采用单个现场施测的方式,由主试事先发放量表,量表上已标明指导语、注意事项。被试作答完后立即收回。将反向题正向后,提取数据采取Lisrel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发放职业倦怠问卷,将职业倦怠量表反向题正向后,使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

3.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分析表3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并且即将达到较为明显的程度。高校教师的情绪衰竭(EE)得分超过了2.5,表示高校教师的情绪状态已经明显衰竭;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DP)得分超过2,很接近2.5,表示高校教师的个人状态已经接近明显去个性化;高校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低于2,表示高校教师自身的成就感不十分明显。3.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的相关性很高。具体如下: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越强烈,反之,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小则职业倦怠感越弱。同样,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强弱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自我成就感越低,反之则越高。

高校教师自我提升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

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与职业倦怠(p<0.001)、情绪衰竭(p<0.001)、去个性化(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管理机制两个因子与职业倦怠量表的总维度,以及各个分维度的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讨论与结论

4.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压力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度水平。各因子的压力水平也都处于中度水平。其中高校教师的性别、学科类别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而高校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三项是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对各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处于中度水平,表明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且其维度情绪衰竭(EE)达到了重度水平,去个性化(DP)为中度水平,自我成就感较低。

4.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HJ1*4][HJ*5/9]参考文献:[1]丁峰,付万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源量表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3):76-80.[2]朱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摘要: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43-02教师职业压力是压力(Stress)一词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指的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等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1]。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在以后的30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2]。近些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问题提出西方心理学界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获得的,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现实情形。同时,尽管我国研究人员也相继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也仅仅是运用已有的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卷,并未凸现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我国高校教师当下状况编制了一套职业压力量表。首次从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JP2]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信息快速更替和管理机制六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JP]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北京、哈尔滨两地的十所高校(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财贸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各校均为25份。现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删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共248份。其中调查对象信息如下:注:其中“学历”一项中,本科比例只占1%,是由于高校现在教师学历要求较高,其中曾经学历为本科的老教师,大多也通过在职或者其他形式取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2.2 测量工具

2.2.1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

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量表项48个,五点评定(“0”表示没有压力;“1”表示较少压力;“2”表示一般压力;“3”表示较大压力;“4”表示很大压力)。量表项目的编号按照初步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下项目的原编号顺序重新进行1—48排序。

2.2.2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

MBI包含3个维度,17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和自我成就感(PA)。该问卷采用的记分制度,一般认为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所有题目的平均得分及因子下各题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果各题平均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各题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教师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2.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量表的施测,采用单个现场施测的方式,由主试事先发放量表,量表上已标明指导语、注意事项。被试作答完后立即收回。将反向题正向后,提取数据采取Lisrel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发放职业倦怠问卷,将职业倦怠量表反向题正向后,使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

3.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分析表3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并且即将达到较为明显的程度。高校教师的情绪衰竭(EE)得分超过了2.5,表示高校教师的情绪状态已经明显衰竭;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DP)得分超过2,很接近2.5,表示高校教师的个人状态已经接近明显去个性化;高校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低于2,表示高校教师自身的成就感不十分明显。3.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的相关性很高。具体如下: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越强烈,反之,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小则职业倦怠感越弱。同样,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强弱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越大则自我成就感越低,反之则越高。

高校教师自我提升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明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感和情绪衰竭就越严重,反之则降低。

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与职业倦怠(p<0.001)、情绪衰竭(p<0.001)、去个性化(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表示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表示高校教师的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就越严重。

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管理机制两个因子与职业倦怠量表的总维度,以及各个分维度的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讨论与结论

4.1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压力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度水平。各因子的压力水平也都处于中度水平。其中高校教师的性别、学科类别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而高校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三项是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对各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处于中度水平,表明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且其维度情绪衰竭(EE)达到了重度水平,去个性化(DP)为中度水平,自我成就感较低。

4.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HJ1*4][HJ*5/9]参考文献:[1]丁峰,付万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源量表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3):76-80.[2]朱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