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身边资源,点亮历史课堂

2015-10-29 11:47洪莉
关键词:资源利用辅助教学历史教学

洪莉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乡土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时事资源、跨学科资源,能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利用;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33-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和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社会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社会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划好知识要点加以识记,教学机械,学而无趣。其实社会史反映社会成员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娱乐休闲等方面,最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以此作为历史学习的起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深化教学主题,提升学习能力,从而点亮历史课堂。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一、开发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把乡土资源引入历史教学,其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激发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的家乡江苏常熟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的新都市,尤以“常熟服装,衣被天下”而闻名。在课前先播放《常熟服装城》宣传短片,学生们通过短片了解到常熟服装城始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连续三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服装城的发展是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见证。以倒叙的方式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观近代以来的服饰的变迁,感悟时代的进步。以生动、直观、亲切的乡土资源导入新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涣散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教材资源,深化教学主题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标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著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可供参考的蓝本,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讲解,可围绕教学主题,迁移、整合本课或其他章节、其他模块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建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多角度认识核心知识。

依据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认识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教材的两个子目分别为“动荡变化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按近代、现代两大阶段叙述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将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以近现代时间为横坐标,以衣食住、习俗变迁为纵坐标来呈现教学内容。据此我确定本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为观变迁——探原因——明特征(见附表1)。板书设计思路如下(见附表2)。通过重组,取得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深化主题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学生资源,提升学生情感

人是历史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家中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网络资源的体验,这些经验,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资源,运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此作为历史学习起点,从而构建学生与历史的联系。

课前请学生自主组合,形成服饰、饮食、住宅、习俗四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各尽其能,去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可采访长辈,听长辈口述历史,可直接记录文字、也可录音录像;也可以寻找相关的老照片等等。有了课前丰富的积累,课堂上学生非常踊跃和大家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如在讲饮食的变迁时,有学生讲了家中三代人关于早餐的故事变迁:爷爷奶奶生活在四五十年代,有时不吃早餐或吃一点糠饼、玉米粥;爸爸妈妈生活在七十年代,早餐只有白粥;90后的我早餐多种多样,有面包、炒饭、糕点、水果、牛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还有学生自己创作PPT《搬家的故事》,从50、60年代的草屋,到80年代末翻建的楼房,现在城里新买的商品房。在生生交流分享中学生们都明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饮食变迁的趋势是从吃饱到吃好,住房变迁的趋势是从简陋到舒适,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实惠,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四、引进时事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立足历史,贴近现实,以史为鉴,学史明志,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讲到与历史有关的趣事或现实中的热点时,学生大多会聚精会神地听讲,表现出渴求与好奇。这说明现代的高中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已超出了对历史本身的关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时事资料,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启迪学生对历史、对未来的思维。

2014年3月22日晚,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在王宫为习近平举行盛大国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出席国宴。习近平此次出访的着装不是传统的中山装,而是经过以中山装为来源,进行了当代改良和创新设计。领子是直立领,三个口袋,胸袋只有一个,而且没有袋盖,前门襟没有采用明扣,而是运用了绣花设计。彭丽媛的服装上衣过腰,采用对襟,门襟和袖口有绣花镶边,看起来很传统,但也是有当代的改良设计。我展示相关图片后,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包含着怎样的理念。

生1: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时装融入传统元素、民族元素,更能焕发生机。

生2:体现大中国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生3: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到世界各地。

在讨论中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既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保持民族特色,传承文明,自主创新。

五、引进跨学科资源,提升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可以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通过相关的跨学科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的思维定势,为学习历史提供不同的视角。文史不分家,尤其是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在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一段话: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孙媳妇穿着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我问:吴老太爷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生答:建筑、服装、礼仪、观念等变化呈现出不平性: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赵世瑜教授认为“要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和史学界这些年关注大众的历史趋势是相符的。”这提醒我们广大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眼光向下,开发身边资源,以小见大,管窥社会,这样更有利于点亮历史课堂,贴近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纪连海.《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实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8).

[2]王生.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与原则.历史教学,2009(09).

[3]方易宁.整合多元课程资源,构建生命课堂.中学历史教学,2015(06).

猜你喜欢
资源利用辅助教学历史教学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运用多媒体平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创建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