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波 张 怡 李胜涛 杨 晗 兰 艳 王 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主干与核心课程,亦是学习其他临床专业课的基础,中医内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水平[1]。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又须扎实掌握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目前中医院校所毕业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辨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2]。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今医学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理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题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弊端,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医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主要延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期末“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单纯的一次性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医临床技能以及学习态度,只会让学生继续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因此,《中医内科学》成绩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就势在必行。我校中医内科教研室则单独增设《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实验课,以增加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环节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对“互助和自主”学习《中医内科学》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
“互助学习”即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式、探索式学习,“自主学习”即以个人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互助和自主”学习,即将正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班级,以“互助学习”和“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约5-6人,确定组长1名,进行课后小组学习交流汇报,根据小组集体成绩来判定组员成绩。
与传统“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比,“互助和自主”学习《中医内科学》成绩考核方式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在发挥现有教学方式之优势及改进存在之不足的基础上,深化运用此种“学生教老师,老师助学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创新,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学习,完成文献综述和PPT制作,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更好地发挥老师指导性的作用。
(1)优化课程成绩构成比
原有许多学生在应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时,单纯地用期末最后一两周的时间来背诵教材或笔记以突击性应付期末考试。因此,考核的结果就是即使期末成绩很高的同学,其学到的知识却不一定扎实,这便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老师一个人主导式的教学,学生很少参与互动,更别说自主的学习,就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我们在研究中,改变了以往的“一卷定终生”的成绩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上课出勤、小组集体学习成绩、作业和测验等平时成绩的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加强学生的“互助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对具体班级的实践应用和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对这一构成比进行有效性检验,并不断完善。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成绩构成比
(2)优化过程成绩的评价方式
《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分值构成
(3)形成性考核成绩各考核环节的设计和考核
1)过程成绩1的设计和考核
考勤(总分100)。每学期考核课堂出勤5次,缺1次扣除20分,累计3次以上(含3次)缺课,此项成绩记为0分。
2)过程成绩2的设计和考核
为了将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相结合,过程2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对中医的优势病种进行课后再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自学水平。教研室老师集体讨论后,选择了现在临床中的15个中医优势病种作为学生课后集体学习的范围,包括哮病、肺胀、心悸、胸痹、胃痛、泄泻、黄疸、眩晕、中风、水肿、淋证、郁证、血证、消渴、痹证等。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并投入大量资金,希望将中医药优势发挥至极致。所以我们选取前述15个中医优势病种作为学生课后学习讨论的题目,并对其以01、02、03……14、15进行随机编号,各小组的具体题目由抽签随机决定,各小组成果展示按题目编号次序依次进行,成果展示从开课第5周开始,展示成果的内容包括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讨论记录、PPT制作和汇报等几方面内容,老师根据具体评分标准和展示效果给分,其中一点是要求小组每个同学都要上台汇报,便于给每个人打分。
小组集体学习(总分100)
课后作业和课堂测验(总分100)
3)过程成绩3的设计和考核
过程成绩3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堂随机测验。课后作业以中内学过的病种的病案分析为主;随堂测验主要考察学生方剂、中药等基础知识和前面已讲过病重的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医学知识,特别是前几年学过的方剂、中药等中医基础知识。每次随堂出题,完成后随堂收卷打分,每周一次。
为检测《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考核效果,2015年课题组在我校临床医学院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级中医学两个专业,针对实行的《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考核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11级和12级开展了《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学生,收到学生有效问卷143份。调查结果显示:94.6%的学生愿意接受过程成绩的考核;80.7%的学生认为经过过程成绩考核以后,对相应负责演讲部分的疾病认识更加深刻;89.7%的学生认为经过过程成绩考核以后其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PPT制作能力以及对文献的阅读能力等均有了很大的提高;97.5%的学生表示经历了过程成绩考核以后,能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疾病的知识,可以更加有信心的面对期末考试;87.4%的学生表示过程成绩考核制度能够促使自己大量去阅读相关的文献,扩大相应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95.8%的学生认为过程成绩考核可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提高;82.3%的学生表示经过程成绩的考核能够促进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我校中医内科教研室教研活动讨论时亦对“互助和自主”学习模式的《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评价方式持一致认同态度。通过调查发现,《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的考核方式是一项让学生受益、授课老师满意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在学校大力推进考试改革的背景下,各个教研室和学科应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积极进行过程成绩评价方案的有效研究。我们就是结合前期工作基础,紧紧结合《中医内科学》特点,而开展过程成绩评价方案的具体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对其他学科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之不足,通过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在发挥现有教学方式优势与改进存在之不足的基础上,深化运用这种“学生教老师,老师助学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创新,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中医内科的水平及中医临床医学的水平,以适应社会对中医学生的时代要求;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学习,完成综述和PPT制作,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更好地发挥老师指导性的作用。
目前有部分中医院校也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成绩考核进行了改革,有通过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对教材进行补充,有通过PBL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进行改革,也有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之中[2,3,4]。本研究中构建的“互助和自主”学习的方式,特色更为鲜明。除了完成文献查阅和综述外,还要求制作PPT汇报,PPT制作水平是评分项之一,这能促进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对小组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做全班的汇报,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结合,这也符合现代能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但本课题改革中还有些许不足,如对学生的分组机制存在不确定性,很难把控每个学习小组之间成员学习能力的均衡性;对学习小组之间的具体分工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位同学的参与程度无法直接获取和评估;教师个人对学习小组的PPT以及演讲部分的评分主观性较强,有待进一步的制定客观的评分制度,这些都是下一步亟须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互助和自主”学习《中医内科学》成绩考核改革作为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性措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在关注和思考《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成绩考核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但不管什么样的考核方式,都应该要符合学生收益,授课教师满意的大原则,不能过分加重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否则,过程考核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作用。
[1]王飞,等.中医内科临床实训系统建立思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3):13,14.
[2]王永霞,等.《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48-150.
[3]张婷婷,等.对《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改革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75,76.
[4]陈咸川,等.任务型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