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以铜川市寺沟镇为例

2015-10-28 12:37阴晨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9期
关键词:教学点村落教育资源

◆阴晨雪

作者:阴晨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712100)。

寺沟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是我国撤点并校政策的贯彻地之一。此次调研以寺沟镇学校的撤并为基础而展开,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寺沟镇撤点并校的现状分析,从而引出撤点并校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从空间可达性、学校机构及班级规模、安全性、乡村文化教育四方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1 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的背景

通常意义上将学校撤并定义为:一是撤销或关闭学校;二是把原来的变更为初小或教学点,在隶属关系上归临近的完小或中心学校管理,俗称“撤点并校”。

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的农村教育资源长期处于劣势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严重阻碍我国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偏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推进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下降,“村村办学”的成本加大。在新形势下,原有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所暴露出的缺点日益明显,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原有的学校格局已成为我国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撤点并校的影响:以铜川市寺沟镇为例

铜川市寺沟镇所辖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2.6万,共21个村委会,原有小学15所,撤并后剩余三所中心小学和一个教学点(设有一年级和二年级)。撤销掉的学校教师全部流向中心小学,分有教学和生活教师,在三所中心小学中有一所设有住宿部。

积极影响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从其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1)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政府机关集中财力进行农村学校的建设,优化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形成规模效益,解决了撤点并校前学生平均教育成本高、小规模学校浪费资源及大规模学校缺少资源的困境,使得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2)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教师集中到中心小学,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撤点并校实施后对三所中心小学的教师队伍做了重新调整,使人员的分配更加趋于合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撤点并校后更便于实施对学生的管理,各类规章制度更加明确了学生的职责,抑制各种不良风气的滋长并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最后,这些规章制度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为人才的培养提出新标准,实现教育对国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3)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在相应得到提升。各学校间的评比机制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间的竞争与发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增加了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部分转去城市上学的学生出现回流,减轻了农村家庭因教育而产生的经济负担,也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4)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融合。作为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心,乡村学校承担着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合并后的中心小学承担了周边多个村落的文化传播,来自各个村落的学生带着本村的文化,在经过学校班集体的作用下交流融合,形成各自班集体的风格,在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影响下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为学校所在地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

消极影响虽然撤点并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在这一政策实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部分家庭投入加大。虽然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促使农村生源少量回流,减轻了家校距离较近家庭的教育负担,但对于家校距离较远的家庭而言,无疑其经济负担是加重的。偏远村落的学生在实施撤并后多出了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陪读的家庭更有其他费用。虽然有“两免一补”政策,但家长实际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加重的家庭经济负担,一些农民干脆劝孩子退学,辍学现象也在增加,这一现象在家校距离较远的家庭中显得尤为明显。调查中的寺沟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小玲,由于所在村落离中心小学比较远,每月父母来回接送以及在外吃饭就会比以前多出300元。

2)班级规模过大,教师工作量增加。来自不同村落的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形成各自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间的冲突加大了教师管理工作的难度。原本各个村落的教师还可能时常做一些家访或是经常与村民沟通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然而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次数明显减少,这更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负担,增加了工作量。在张郝中心小学,班级人数超50人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原本在村小学一个年级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作为班主任的张老师反映自己在学校合并后进行家访次数由过去每学期7人左右到现在每学期1~2人。

3)各种安全隐患增多。首先是小学生的住宿安全问题,虽然该乡镇各中心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了生活教师,但学校各种日常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住校的学生经常需要出校门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这使得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难以保障,校内食堂建设简陋,在卫生条件方面远远不能达到要求;校外小卖部和小摊点食品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问题突出。最后,伴随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交通工具数量增加,且学校大都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学校附近缺乏交通安全信号设置,交通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4)过早住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小学阶段正是少年儿童成长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过早住校使得学生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减少,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往往不知所措,产生“习得性无助”。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六年级的学生宋某,家离学校较远,选择了住校,每个礼拜除基本的学习时间外,还要计划着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及生活费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据同学反映,她本来在村里上学时每门功课都能取得80分以上的成绩,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在学校合并后学习明显变得吃力,考试基本处于班级中下游。

5)村落小学原本具有的文化中心功能逐渐丧失。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寺沟镇各村落小学原本具有的知识传授、文化娱乐功能丧失,教师和学生的离开使原本贫瘠的文化更加荒漠化。过早离家的农村孩子对其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与生养他们的乡村环境相隔绝,加大了乡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力,造成文化的断层。在所调查的几个撤销了小学的村子里,不少家庭都感到少了学生、教师在时的忙碌,再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学习的氛围也突然间消失了。多数撤销掉的村落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而只是作为一堆被废弃的房屋永久搁置,造成严重的浪费。

3 对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建议

从长远来看,撤点并校的趋势势不可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障广大农村家庭学生在撤并过程中的利益,是关系到整个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学校的空间可达性学校的撤并意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学校的撤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应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第一,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布局学校的空间格局。应聘专门的教育规划人员,引入国际通用的GIS做法,通过数据来调整学校布局,并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设置“卫星学校”,即一个中心学校辐射几个教学点,充分考虑学校的空间可达性,避免低年级学生过早住校。第二,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以学生为本。对撤并工作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学生家长了解这一政策,从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出更加符合实际、民众支持的方案。第三,合理恢复一批农村教学点。在家校距离较远的地方设置教学点,加强“卫星学校”间教学人员的流动,健全教师的交流机制,提供灵活的教育供给形式,为办学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给予教学点财政上的支持,保证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机构、班级规模的设置,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各中心学校的组织机构应随着学校的调整而不断改进,应增加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改变传统学校机构设置中偏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学生以及文化间的多样化差异的状况。合并后的小学其辐射范围变大,大班教学取代了原本的小班教学,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新合并后的学校应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合理分配班级人数,通过特岗教师的招聘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解决因班级增加后造成的教师不足问题,加强对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能力的培训。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教师、学生间争取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加强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撤点并校后各种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学生的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应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应为学生传授更好的生活知识。第一,在原来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增添安全常识教育课程,在实践中为学生传播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护意识。第二,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封撤销一些不合格的摊贩;安排交通秩序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学生上学、放学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学校周边马路设置红绿灯,保障学生出行安全;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减少社会闲杂人员对在校师生的不良影响。第三,健全完善校内各种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避免住校生生活上的不便,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安全便利的环境,减少社会闲杂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不良影响。

合理利用废弃校舍,重建乡村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许多村落小学被撤销,原本的村落文化中心随着学校的消失而消失,而撤并后的很多校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产生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的现象。为此,当地政府应建立小学资产管理机制,出台相关撤点并校后废弃学校的资产评估管理规定,完善并规范学校闲置资产的处置程序。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对废弃校舍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村落文化的传播中心,进行乡村教育建设。■

[1]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教学点村落教育资源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油画《村落》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