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手段以及内容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不断应用于教学,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步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笔者就此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开展对策
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着力点,传统的基础教育采用灌输式学习、机械训练以及死记硬背等模式,与当前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的冲突。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调整学生学习方式,积极运用高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在充分激发学生分析潜力及探究积极性的基础上解决课堂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高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国内基础教育沿袭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满堂课都是枯燥的讲解,学生真正能够接受并掌握的知识确是少之又少,教学效果低下。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一线授课教师也应找准位置,将自己视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组织开展高效课堂,同时还应对师生在课堂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有充分认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并为学生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以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水循环与洋流”章节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带领学生熟悉了从蒸发到水汽输送、降水,然后再到汇入地表径流、下渗、汇入地下径流并再次蒸发/蒸腾的完整水循环,用幻灯片和动态gif图片演示了太阳能及重力能在水循环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们标注出水循环中容易受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影响的环节,进而探讨大气污染、地表污染以及地下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充分认识了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个人建议,同时还与上一章节“大气循环”相关知识点展开横向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目的并不单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归纳为结论的分析能力。只凭一时兴趣来学习地理科学显然远远不够,地理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学生探究能力,而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探究式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引导其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中地理教材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笔者首先阐述了荒漠化的含义,进而提出问题“请大家举例说明荒漠化的危害”,要求学生们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后,笔者结合北京特大沙尘暴总结了荒漠化的危害如下:(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3)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加剧,大气质量严重下降。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搜索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问题的进展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并用简单的几句话论述如何应对荒漠化问题,彼此交流探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探究能力大大提升。
三、以开放式探究学习组织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少知识点富于生活气息,重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对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较好的反映。教师要想确保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此类知识,首先应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拓展教学内容,经常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开放式探究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以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为例,笔者在课堂上结合实例讲述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因素变化,并分析了在选择工业区位时来自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课余组织学生研究分析本区域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参观考察,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工业区位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而对特定工厂区位的主导影响因素作出判断并合理规划其布局。在开放式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并在一定程度认识了家乡的生产建设,有利于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