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祥
摘 要: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作出了科学向导。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高效语文课堂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对提高初中生人文素养意义重大。本文中,笔者根据对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深刻思考,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若干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22-01
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建立起一套套人才培养模式。语文作为初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言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很多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如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教条化以及课堂互动欠缺等。这些弊端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新课改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科学向导,也是对其的一个严峻考验。但新课改背景下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基于此,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尤为重要。
一、师生感情融合
教学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这要求师生在感情上达到某种融合。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与成年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独立的态度,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在面对初中生时,还保留着教育小学生的那种意识,仍然以批评或表扬的形式表达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这种方式未免有点令人尴尬。初中生已经开始拥有独立的思想,并不一定要根据课本内容的导向去找到与作者高度的感情融合,教师也不能用自己对课本的局部思考去规定学生的思维方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这个例子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刺激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在自由的思考空间里找到与作者感情的某种契合。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知识层面上的灌输,而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成绩好坏区分学生。因为学生无好、坏之分,只是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二、丰富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能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内容用丰富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有趣”包括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教师展示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无疑会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此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强大的网络技术作支撑,将多媒体引进课堂。这不仅会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给学生带来更生动、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的《沁园春·雪》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PPT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如北方大雪的壮丽场景,让雪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受大雪的同时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学生被万里雪飘吸引注意力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将大雪背后承载的一番人间苦暖托出,然后介绍作者毛泽东的写作特点。这不仅使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的大意,还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追求“留白”艺术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讲、满堂问或任务分配等落后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地位转换成主动地位。教师讲课应该重难点突出,整合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将知识点分板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梳理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和盘托出”,应该留有余地,将问题或悬念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留白”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或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有意停止讲解,造成知识传播上的暂时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寻找填补空白的答案。
如教师在讲到朱自清《背影》一课时,不应该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作者父亲的背影上,而应该通过问题发问,“你记忆中父亲的背影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父亲背影去感受背影后面共同承载的厚重的父爱。教师不应该点破父亲的背影应该怎么样,而应该使父亲的背影成为学生心中的一块空白,让学生自行记忆填充。相反,教师如果将父亲的背影直接定义为朱自清笔下的微胖、颓唐,则难以跟学生记忆之中的父亲背影达到某种融合,自然难以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考验与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提升、充实专业知识,还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真正做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孙银燕.浅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上),2011,(3).
[2]雷艳仪.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2012,(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