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珍 刘玉波
贵州湄潭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湄潭 564100
1.1 一般资料 选择12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送入医院,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同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视觉功能等。经诊断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患者及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或血液患者。男66例,女54例,平均年龄(65.3±5.8)岁;依据脑微出血灶数目进行分级,轻度61例,中度48例,重度1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行首次头部CT 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降压、降脂、降糖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急性期均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均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14d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例数和3个月内死亡例数,治疗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修正的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mRS评分。
1.4 评价标准 NIHS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神经功能正常或缺损的评定,最低0分,最高42分;mR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0~1 分为预后良好,2~6 分为预后不良;出血性转化的判定标准:CT 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排除血肿、基底节钙化和海绵状血管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出血性转化率和病死率比较分析 2组出血性转化和死亡发生情况见表1,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21.6%,病死率8.3%,对照组出血性转化率为8.4%,病死率6.7%,2组出血性转化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出血性转化率和病死率比较 [n(%)]
2.2 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mRS 评分结果比较分析 2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结果见表2,经治疗2组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mRS 评分比较,观察组预后良好58.3%,对照组预后良好3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比较
表2 2组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 P<0.05
组别n 治疗NI前H S S 评治分疗后 预后良mR好S 评预分后不良观察组 60 13.1±4.5 4.1±3.8ab 35(58.3)b 30(41.7)对照组 60 12.9±4.6 8.0±4.2a 21(35.0)39(65.0)
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血液通过血管壁时漏出,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内小血管周围含铁血黄素或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沉积,但一般都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往往在诊断和治疗中被忽略[1-4]。据研究显示,脑微出血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在目前的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否会增加脑出血发生的风险还存在较大的争议[6-7]。脑微出血病灶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较常见。本文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尤其是脑叶存在大量脑微出血病灶时,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会更高,提示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性随着脑微出血病灶的增多而升高,但不增加总体的病死率。另外,观察组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mRS 评分效果也优于对照组,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这与国内张春生等[5]的研究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在本次研究中仍存在抗血小板药物用法单一,样本容量较小,以及治疗前后复查的时间较短等问题。总之,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于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肖露露,杜娟,朱武生,等.脑微出血预测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11):600-603.
[2] 张丽雅,朱平,李华丽,等.SWI在脑微出血与急性期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7):918-921.
[3] 王本国,林棉,杨楠,等.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微出血及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8):805-809.
[4] 代成波,王硕,段振鹏,等.脑微出血对非腔隙性梗死抗栓治疗后早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9):712-717.
[5] 张春生,金辉,胡喜庆,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4):253-258.
[6] 孟清,覃娜,饶家敏,等.脑微出血发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5-7.
[7] 周志明,杨松,岳炫烨,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7):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