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安 高天明 郑玉平
摘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的积极发展。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积极建构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可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入手,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与深入。
关键词 交流 有效学习 课堂建构 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传递说、实践说、交往说等。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1]这些观点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本质认识具有特定意义,它们的共同点是正视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从动态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深度交流,实现信息的发送、传递与反馈,实现情感的表达、接受与回应,进而双方发生内在的思维转变,发出相应的动作调节指令,展现出具体行为的改变。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的积极发展。教师由此落实了教学目标,推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交际,以及互动、互助、互促、互评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2]
一、深度交流课堂的特点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师生深度交流,是为了实现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深度交流的课堂,从师生关系、课堂心理状态、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最明显的外在表征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情感交流的前提。[3]师生关系融洽是师生深度交流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师生深度交流又促进课堂师生关系的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下,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困惑、情感迷茫、行为抉择的迟疑,教师能够及时真实地观察并做出回应,教师的期待、指导、要求能被学生迅速接受,信息在师生之间流通是顺畅的、迅速的和不失真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彼此关系是可信赖的,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情感上可依赖的、内心高度认同的良好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就能够逐步克服惧怕心理,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敏于接收,对思维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课堂师生交流的持续与深入。教师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更易于把握住学情,抓住学习中的关键处,机智地调控课堂,智慧地创设教学活动。
2.课堂合作与竞争并存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积极的、有序的、高效的课堂,课堂心理状态往往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并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多种外在形式体现。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师生竞争、小组竞争、生生竞争、自我竞争等。
君子和而不同,在深度交流中,伴随着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认可与改造等。交流是为了提高,在深度交流中,交流双方既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于是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期望与回应、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乃至学生自我的不断超越。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往往是一时合作一时竞争;时而全体合作,时而分组竞争;合作中暗含竞争,竞争中保持合作。
3.目标明确
深度交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毫无章法,更不是漫无目的脱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活动。深度交流的课堂,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的意图,清楚自己的责任与目标追求,对教育者的职责有着清晰的把握和高度自觉的行动意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也有着自我的学习目标和自我的发展追求,在能力发展、学识丰富、情感体验等方面,渴望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实现从无知到知之,从知道一部分到知道更多,从不会到掌握进而熟练,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图式或动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情感的宣泄与支持、个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整个交流环节都围绕着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围绕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成长。
二、深度交流课堂建构的着力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积极建构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可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入手,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重视导入环节、善于激发质疑与鼓励猜想、合理运用评价等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与深入。
1.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导入环节
课堂教学开始的五至十分钟,往往是教学组织导入环节。教师重视这一环节,精心组织,展开深度交流,将为整个课堂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精彩的教学导入,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任务由“他者”转换成“我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需要教师抛弃严肃说教、僵硬发令的权威组织者身份,注重情境创设、启发诱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上节课中的遗留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新闻、周边真实事件激趣导入;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设备来构建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学习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好胜心理。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还需注意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意识地予以回顾,实现首尾呼应,进而使课堂学习目的更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肯定,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认可,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共鸣。
2.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质疑与鼓励猜想
质疑是生成问题,猜想是试图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二者对于构建深度交流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围绕问题的交流才是更有收获的交流。以往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4]美国教学论专家塔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5]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猜想。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6]而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学生质疑的地方,往往是自己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清楚、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深刻的,又是自己所感兴趣、乐于关注的。其所提出来的问题,常反映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上的追求方向与目标。学生对于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常会有“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通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教师有必要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往往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内在思考与直觉激发的思维过程。质疑能引导师生对教学展开深度的思考,猜想更对深度交流有着重要的生成作用。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教谁?对教师而言似乎不言而喻,但事实上教师可能在机会赋予、赏识性反馈等方面体现出对教谁的自然选择与偏向。[7]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并宽容对待学生猜想的错误,对大家的猜想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不断激励每一位学生,从而增进师生的情感,使课堂朝着追求真、善、美的方向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不断加强猜想练习,促进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使猜想有一定的内在依据,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直觉的敏锐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深度交流课堂的育人效应不断得到强化。
3.课堂教学结束前适当评价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构建,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注意做好评价,从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适当评价,能有效实现反馈、引导、检验、验证、巩固、补充等功能,往往是当前课堂教学师生深度交流的结束部分,也是下一次学习师生深度交流活动的前奏。
(1)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学生的学识增长、体验丰富、能力提升、技能熟练。教育实践工作者常发现,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8]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通过对学生前后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观察和比较,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乐观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律自省,激励其不断超越自我、发展个性、增强能力。
(2)重视测试效应
测试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举行随堂测试,既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通过测试这一评价方式,对学习进行更准确地监控,测试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未充分掌握的内容上多投入些努力,有针对性地分配复习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师生交流活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
(3)巧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学生的表现性行为,主要形式有现场演出、汇报、演说、操作、实验、作品展示等,其实质是学生运用已有学识和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获得积极的生命过程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通常指对学生的表现性行为进行观察后作出相应的评判。由于表现性评价往往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师生就评价标准体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能清晰地接收到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具体指向,学生结合自我观察和体会,比对教师和其他人的评价结论,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常常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使得师生深度交流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4)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构建,教师要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扩大深度交流的影响实效,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全员性的、全覆盖的、多维度的交流,课堂在深度交流信息的连接下,是一个整体,师生组成的是一个关系密切的集体。于是,当课堂结束前展开评价,自然也应该是在“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这时,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与集体内的每一位成员,从而激发所有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师生深度交流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
——————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查有梁.“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 王秀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 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5] Taba, H.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 Fall, 1984.
[6] [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7] 李臣之.校本转化中教师课程领导[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8] 林光亮.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3(2).
[作者:黄友安(1963-),男,广东佛岗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副主任;高天明(1966-),男,湖北浠水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郑玉平(1980-),男,湖南永州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