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用于减少子宫肌瘤术后再复发的分析

2015-10-21 20:03陈小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复发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陈小佳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用于减少子宫肌瘤术后再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肌瘤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给予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3个月及6个月总复发率为3.64%,对照组患者3个月及6个月总复发率为23.6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再复发,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8-01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5%,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往多采用肌瘤挖出术及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随着对子宫肌瘤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子宫肌瘤中存在孕激素受体,对肌瘤的发展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临床多采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对该病进行治疗[1]。为探讨米非司酮对减少子宫肌瘤术后再复发的临床价值,我院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给予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经CT或B超确诊。排除有其他恶性并发症及子宫、宫颈恶性病变患者。根据简单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为26-58岁,平均年龄为(38.6±2.1)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2.4±1.5)个月。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为27-59岁,平均年龄为(38.5±2.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2.5±1.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口服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2.5mg,连续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月。对照组患者不采用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4.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2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64%;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4例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23.6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9.3404,P=0.0022)。

3.讨论

子宫肌瘤是由单个子宫平滑肌细胞克隆出的肿瘤,目前临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证实,孕激素及雌激素水平上升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联系,雌激素可对子宫平滑肌细胞进行长期刺激,使其形成子宫肌瘤[2]。孕激素可对子宫肌瘤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进行刺激,使其起到协同作用,同时可提高细胞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含量,对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及生长产生间接刺激。因此,对孕激素及雌激素的抑制是根治子宫肌瘤、预防肌瘤复发的重要途径。

米非司酮是新型合成类固醇的一种,与孕酮的结构相似,可对孕酮受体产生拮抗。米非司酮与PR亲和性较强,与孕酮争夺受体,导致PR产生结构变化,使其与热休克蛋白的结合大大增强,将PR与DNA结合区覆盖,从而对PR与DNA上的孕酮效应因子的结合产生影响,使其失去转录激活的功能,无法合成蛋白质,对孕酮产生抑制[2]。因此,米非司酮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对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报道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该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子宫肌瘤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孕激素水平显著降低,雌激素受体大量下降,使得肌瘤组织中孕激素及雌激素效应显著降低,从而使子宫肌瘤的体积大大缩小[4]。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调节是复杂多变的过程,通过垂体、下丘脑及卵巢的互相影响形成完整的内分泌系统。在青春期时期,该系统完全形成,下丘脑的弓状核对性腺激素的释放产生刺激,使得腺垂体分泌促黄体生成素及FSH,从而刺激卵泡的生长发育,并分泌孕酮及雌激素,当雌激素剂量加大时可对下丘脑及垂体同时具有政府反馈的作用,孕酮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排卵后孕酮升高,可有效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从而使得LH及FLH分泌显著减少。本组研究中,使用米非司酮的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说明,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为破坏H-P-O,从而对卵巢功能产生抑制,使卵巢形成无周期性刺激的模式,机体内的雌激素保持在滤泡的早期,使孕激素出现内源性缺失,因此,激素依赖性的子宫肌瘤无法得到充足的激素刺激,逐渐萎缩并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在用药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性闭经,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另外,在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属正常现象,无需停药。米非司酮可明显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可在极大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有利于减轻患者盆腔出血的现象,可作为术前用药,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预防肌瘤的复发,且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凤娟,徐燕,钱晓红,等.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术前预处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4-57

[2]张瑜,惠宁.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02):16-18.

[3]张蕾.张术鑫.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07):61-62.

[4]谢建军,李健和,易利丹,等.子宮肌瘤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01):16-18.

猜你喜欢
复发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与大便潜血联合检测对肠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