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字、词、句、段、篇、卷不是语文教学目标。听、说、读、写、书、思等语文活动过程中未必包含语文学习。因此,多读多写未必是学语文,即使是学语文,也是高耗低效。语文教学目标,是隐藏在字、词、句、段、篇、卷中间支配听、说、读、写、书、思等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程序性知识。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七项原则,意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清晰化。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石皇冠,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1-03
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党三尧学校开始了为期六年的教学改革试验。六年来,教学改革实验得到区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教育测量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小庆教授前来考察,并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标准化测验工具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检测,做了非常详尽而先进的统计分析,發现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基础知识方面、书面表达方面,都明显高于平行班级,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异最显著。中国教科院戴汝潜教授和赤峰敖汉旗教师进修学校王丛老师,用白话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转述为白话文等方式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测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显著高于平行班级。六年前,学生随机分配,六年后差异却如此之大。
一、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专家到名师,异口同声地说“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反对题海大战,也反对分析内容。从题海大战到分析内容,是一次进步;从分析内容到大量阅读,是第二次进步。当大家都在努力实现“大量阅读”时,有位名师提出“海量阅读”。通过学习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笔者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认为,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阅读教学仅靠“阅读”不行,要以“学阅读”为主,主要是“学阅读”而非“阅读”,这是和普通的新课改班级最大的不同。从学习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开始,直到学会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尝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通过模仿、尝试,学习基本阅读技能。简言之,就是认识汉字未必会阅读;阅读是阅读中枢对书面文字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取语义信息;阅读中枢的阅读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会的;在听话中枢、说话中枢的协同配合下,模仿教师或录音朗读,从而学会加工书面材料;阅读中枢加工书面材料的外在证据就是切分语义单位,最明显的莫过于阅读无标点、无句界文章;其实,学生平时朗读中也能表现出是否在加工信息:能否用语音停顿正确切分词界、短语界。也就是说,念字和念句子、念文章不同。从学生的朗读停顿可知,识字之后的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读句子、读文章,而是念字。念字,无信息加工,不是真正的阅读。在小学,这种念字(伪阅读)非常普遍。这就是为何要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尝试“不识字”
以“阅读”“大量阅读”“海量阅读”为重点的语文教学框架内,低年级必然以识字为重点,识字之前通常是拼音教学。而我们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学阅读”。在“学阅读”这个大框架下,尝试重新安排教学序列。好多小学生,学会拼音之后、认识常用汉字之后,朗读简单材料依然不会正确停顿,常常把词和短语读破。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学拼音之后、识字之后还需要模仿老师和录音学朗读,识字为重点的教学阶段是不是值得怀疑?于是,在教改实验的第一阶段,跨过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大胆尝试模仿朗读。实验告诉我们,多少年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耗费大量心血研究识字教学,似乎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识字教学其实很简单:根本不必编写识字教材、不必花专门的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即可捎带认字。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讲,为阅读服务的主流的识字教学,把汉字当作陈述性知识的符号来教,记忆—复习—遗忘,反复循环;以“学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框架下,完全不必专门花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即可不知不觉捎带识字。这时,识字属于辨别学习。辨别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按辨别学习进行识字教学,就是把认识汉字按程序性知识传授。阅读的起点是识字,而“学阅读”的起点和是否识字无关。学阅读,学的主要是停顿规则,规则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这完全符合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的观点,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教语文,主要是传授程序性知识。识字教学就是把主流的按陈述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变革为按程序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
三、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尝试“教规则”
课标规定,小学生要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教材,都采取随课文分散学写字的教学策略。这样编排其实是把“写会汉字”当作“记忆符号”来教。会念,是达到“再认”水平;会写,是达到“再现”水平。也就是说,主流的“写会汉字”教学,依然是把写会汉字按照陈述性知识来教。其实完全可以把“写会汉字”当作程序性知识来教。汉字虽然多,但是构字有规则。比如:“青,清,蜻,请,情,晴,精,睛;尚,倘,躺,淌,趟,堂,党,掌,常,赏,裳。”在模仿朗读基础上,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完全可以归类学习。归类学习,学的是一组一组汉字的构字规则。教学目标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蕴含在一组一组汉字中的构字规则。目前主流教材教写字,学生的学习以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符号为主。我们应当时时处处尽可能把语文教学目标按程序性知识来设计,时刻铭记韩雪屏教授的话,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为此,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专门教授汉字构字规则和用字规则。
四、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尝试“粉笔字”
书法教学就是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用尝试学字法向学生传授构字规则,可以提高“写会汉字”的效率,节约“写会汉字”的时间。这样,才能腾出时间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学习书写,属于动作技能学习,还要按照动作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某套规则支配筋肉活动,核心是规则。只有把规则提炼清楚,以学生能迅速领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上现场及时指导,才能掌握某一书写技能。为此,笔者设计了黄金练字法,即用黄金格小黑板粉笔字教学生学习书写技能,学生也用粉笔在黄金格小黑板上练习。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文言文”
目前,主流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编了几篇文言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古文”。上面说过,主流的教材,核心是“阅读”而非“学阅读”。站在阅读为主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小学生读文言文,当然是短小的容易。而我们这的教改实验,和主流的语文教学体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学阅读”为主,而不是以“阅读”为主。阅读,学的是陈述性知识。“学阅读”,学的是程序性知识。既然是“学阅读”,还需要教师专门辅导。实验班采取的教学策略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模仿·尝试”。笔者推荐的学习篇目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简体字标点横排本)。截取“秦末天下大乱——汉武帝交班、去世”这段史料,也就是说,尽可能压缩、限定所学篇目涉及的“陈述性知识”的量,凸显程序性知识的主体地位,这就是“限量学阅读”。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就是把教师教读的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整篇朗读下来。因为有模仿朗读,所以,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停顿规则,就是按语义单位切分语音停顿。学生学会有标点白话文的停顿,也学会了无标点白话文的停顿,在此基础上,不是花时间在“阅读”中学习“陈述性知识”,而是继续学阅读,在学阅读中继续学习难度更高的程序性知识:有标点文言文的句内停顿规则。也就是说,小学六年,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直处于“学阅读的爬坡状态”,而非“阅读的走平路状态”。因为在“阅读的走平路状态”中学到的“陈述性知识”不是语文技能。
六、在小学文言教学中尝试“断句读”
学会正确停顿、流利朗读文言文,学生的书面信息加工(理解)还是模糊的,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学生掌握精确的信息加工技能,也就是更复杂的程序性知识:無标点、无句界文言文的语义停顿规则。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中枢掌握精确加工书面材料信息的技能。为了这种技能更加精确而不是停留于模糊水平,我们尝试教学生学习阅读无句界文言文。具体做法是,把念熟的有标点文言去掉标点印发学生,学生两两一组,甲念无句界文言,乙对照有标点原文负责检查停顿,并及时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即可给没念过的浅易文言文断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模仿为主,过渡到尝试为主。实验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专家前来听课。如果笔者选定材料给听课者展示这种“尝试断句”课,听课者十有八九都会怀疑,小学生怎么会给文言断句呢?小学老师都未必会,这一定是提前彩排好演戏给我们看。于是,无论谁来听课,笔者都把上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听课者。临近上课前几十分钟,笔者才能得到上课内容,而且在听课者眼皮底下备课。学生当然无从知道上什么,也谈不上预习。展示在听课者面前的不是一盘“炒土豆丝”,而是从“洗土豆、削皮、切丝”开始的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了“炒菜油烟熏”的过程。
中国文言文的历史很长,无标点、无句界文言的历史也很长。清代乾隆时期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都是无标点、无句界的文言文。教育部2014年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断句,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掌握这一基本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条件。只要语文教学坚持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的方向,只要教学得法,凭借有限的语文课时,本着限量学阅读的原则,小学生也可以掌握文言断句技能。
七、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尝试“文转白”
写作技能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一类是高级技能。请假条怎么写,写人的文章怎么写,记事的文章怎么写,写景文章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如何写,结尾如何写,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中心等布局谋篇的技能,属于高级技能。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把句子写通顺,把信息写明确,把意思写准确,句子之间语气连贯,行文语句衔接流畅等驾驭句段的技能,属于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可以使用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二维框架;基本技能的分类,可以用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框架;只有使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才能使教学目标清晰化,才能分辨清楚教学设计中把哪些教学目标当作程序性知识对待。写作高级技能教学,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写作基本技能教学,往往被忽略,大多附着在高级技能教学中捎带进行。一次作文教学课,如果同时兼顾高级技能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往往是一只手捂不住两耳朵,照顾了这头,忽略了那头。我们的教改实验,把写作基本技能单独拿出来教,在翻译文言过程中教学生提升写作基本技能。翻译文言过程中,学生不必搜肠刮肚去想“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琢磨布局谋篇(高级技能,程序性知识),学生关注重点就是写作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实验班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据某些语文老师反映,来自笔者实验班的学生(作文)语言基本功明显高于来自普通班的学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教小学生翻译文言文,如何操作呢?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①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然后仔细看专家的翻译,而后收起别人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②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③选择未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反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训练要求,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分阶段提出:写通顺,写明确,写准确,写连贯,写流畅。这种训练,学生不必考虑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考虑布局谋篇(程序性知知识),只管把句子写好,把意思表述清楚,把句子之间的衔接处理好。这些基本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学生的翻译作业,需要精批细改。学生根据老师的批改写出第二稿,接着批改第二稿。可以说,好多人会写文章,写不好句子,原因就是学生时期没认真学过写作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六年中,笔者的教改实验围绕上述七个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在教改实验尝试中,始终坚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技能培训课;始终坚持传授程序性知识;始终坚持以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为基本工具分析语文教学目标,并努力使之清晰化;始终坚持先研究“教什么”,然后再研究“怎么教”的次序;始终坚持在适宜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运用“模仿·尝试”的学习方式。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