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看似平常的听课教学活动入手,探讨分析与听课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听课要听什么?第二,听课要怎样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梳理、归纳总结,便形成了教师听课的一系列学问。其主旨就是通过听课这个载体和环节,实现以听明教、以听促教的目标。
【关 键 词】 听课;学问;新课改;听课能力
【作者简介】 徐孟军,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批培养对象,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21-02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听课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态性行为,我们虽然经常带着听课笔记走进课堂,记录一些教学过程,写上几点感想、意见和建议,但是可能忽视了几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去听课要听什么?怎样听?上述问题就涉及到听课的学问。听课者必须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真正学到“真经”,从而为我所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一、听课要听什么?
1. 感性层面。听课教师必须一头扎进课堂,了解和把握一些感性的东西。要密切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过渡与结束的整个过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要深入了解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况;要认真听清执教者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把握执教者对教材的处理和其他材料的运用;要注意了解和观察课堂氛围的变化;要注意把握执教者讲解和学生活动训练的时间等。
2. 理性层面。听课教师的思路必须跳出课堂,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思考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和体现了教学原则以及新课程的理念;思考执教者整体和局部这样和那样安排的原因,其好处在哪里;思考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创意和新意,课堂教学中有什么问题,这样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执教者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是怎样的;思考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是怎样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思考自己对执教者课堂教学总体评价是怎样的等。
二、听课要怎样听?
1. 关注教学目标。听课既要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更要考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新课改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目标有三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堂课是否有科学的、合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学科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执教者是如何展开教育教学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直白生硬的,还是自然流畅的?是简单说教的,还是体验生成的?是虎头蛇尾的,还是层层推进的?是苍白无力的,还是掷地有声的?这些我们都要细细考量,认真体味。一堂高水平的课,一定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俱佳的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心灵引起震动的课,一定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
2. 考察两个过程。听课既要考察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过程,更应考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上课,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区别之一,所以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听课者要注意执教者是否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听课者要注意执教者是如何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听课者要注意教师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听课时要了解的重点过程之一。在听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听课者要注意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充满了生命活力,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上课时间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多向交流的过程,有多少学生得到了发言或练习的机会;学生是否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训练的效果怎么样等等。只有同时考察到教与学的两个过程,听课者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全貌,才能客观、公正、有效地进行分析、评价。
3. 关注课堂变化。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新生成。课堂首先是预设的,课前预设凝聚了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许多心血,我们在听课中首先要注意执教者的预设。但课堂是鲜活的,变化多端的,它不一定会按照教师预设的路径、步骤行进,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进行适时改变和即时的调整。教师的功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变”字上。我们在听课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执教者是如何注重課堂生成的。如学生在课堂上冷不丁地提出了一个教师预先没有考虑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执教者是如何应对的:是弃之不管,不理不睬,还是积极鼓励,启发引导?是横眉冷对,恶语相加,还是和颜悦色,表扬激励?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兵,还是把握机遇,风生水起?是教师直接分析解答,还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是仍然按照教师预设教的思路走,还是即时调整按照学生学的思路走?执教者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态度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会迥然不同。新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事物,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执教者的教学功底、教学智慧、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4. 注意能力提升。听课既要注意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教师如何使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现代教学仅仅停留于此显然不够。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执教者能否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进行一材多用,提出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能否一题多变,提出变式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否让学生解题后回顾,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能否主动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在变化和模拟的情境中练习、训练和思考,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才会把学生带到一个主动探索、自我发现和自觉创新的新境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5. 发现教学特色。听课既要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应发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虽然,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标准这些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教师教授相同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尊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实质上是对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尊重。因此,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思考执教者从内容的理解到执教的方式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能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并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处理教学问题。在听课特别是听高水平教师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其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那些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表现,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当聆听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特别留意其教学风格。
6. 分析教学思想。听课既要考察教师各个教学环节的展示,更要分析教学活动背后所体现和折射出来的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和经验。课堂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有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一堂课好不好,依据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是什么,运用和体现得怎么样,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弄懂执教者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不现实的,但是听课者至少要试着思考执教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其积极的作用、意义何在?越是优秀教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越明显。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概括出来的带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认识和做法。经验是执教者教学智慧的结晶,它能夠比较真实地反映执教者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因此,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仔细揣摩和深刻领会。
当然,由于听课者目的不同,注意力会有所侧重,听课交流确实没有固定的框框或者模式。然而,一堂课是否有创新思维,是否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自觉关注生成,是否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实现了学生能力迁移,是否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应该是评价一堂课优秀得失的基本要点。听课交流,不但会使执教者受益,也会使听课者受到启迪。应该说,加强对听课学问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