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红 李文娟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癌患者心理及社会支持需求状况,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抽取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侧面评估和了解患者社会支持及心理需求动态。结果:癌症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不良心理应激及较低的社会支持需求,侧面反映了应重视和提高对术后患者的需求支持。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心理变化及社会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化、科学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患者心理压力,实践活动中应开展延续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理社会支持;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7-01
结直肠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40万人,发病率以年4.2%递增[1],其总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例的患者接受肠造口手术。此类患者的综合生活治疗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2]。因此,对于癌症这种终身性疾病,不能单纯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并且结直肠恶性肿瘤复杂的造口护理及造口并发症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所以此类患者需要正确的心理指导。现对2012.11~2013.5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及社会支持需求状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
随机选取2012.11~2013.5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其中直肠癌患者77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0例);结肠癌患者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肛管直肠癌患者4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接受肠造口手术患者51例。所有患者年龄分布于16岁~89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16~29岁患者7例(4.7%),30~50岁患者76例(50.6%),51~70岁49例(32.7%),71~89岁18例(12%)。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有诊断明确的病理报告②术后患者③能进行有效沟通④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家属代填法,即采取6~10人一组的方法,由调查者为调查对象作逐一讲解,向家属说明调查的意义,做好调查前的疏导和指导,确保调查资料的有效性。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且内容多样。95.3%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病情、治疗效果、预防及护理资料。术后指导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手术成功的保证,94.7%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术后相关知识。94.7%的患者要求进行复诊指导,详见表1;94.7%以上的患者担心手术的疗效、害怕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发并渴望得到专科的诊疗及护理。72.0%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害怕受到社会的遗弃,详见表2;患者对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需求偏低,详见表3;患者在接受造口治疗前,对造口知识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因病情需要行肠造口的患者,所有患者希望了解造口的相关知识,并希望造口患者互相交流经验,详见表4。
3.讨论与对策
3.1讨论
3.1.1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的良好,是结直肠肿瘤患者达到有效康复的基础
术后较大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便成为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阻碍之一。尤其是术后造口的病人,其心理压力均匀明显高于未造瘘的患者,其中惧怕和焦虑两因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抑郁、偏执等因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说明通过特定的心理干预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多数的患者在术后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上的困扰并未消除。焦虑、抑郁、愤怒内疚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心理反应[3]。
3.1.2术后护理不容忽视
对肿瘤患者而言,恶性肿瘤对生命的威胁远远超过手术的风险,相较于手术本身,他们更担心疾病的性质。术后各类管道引发了患者活动受限,焦虑,身体形象受损等诸多生理、心理困扰。术后住院期间,患者自理能力降低,患者因此产生特殊的内疚和自责。
3.1.3结直肠术后造口护理
术后一系列的造口并发症,如皮肤破溃,造口疝,造口内陷等,直接影响病人日后的生活质量[4]。肠造口由于改变了粪便的正常出口,且不能随意控制,术后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均受到严重打击,特殊的身体形象给患者带来社会生活上的不便,使其感到困惑和苦恼,有些患者甚至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他们极需要他人的关心、社会的帮助.因此,做好这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3.2对策
3.2.1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
患者患病初期处于积极应对的状态,希望自身的病情处于早期阶段或是良性肿瘤,期盼通过手术的方法得到根治,会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及健康教育,在此阶段,医生、护士、家属需要科学的评估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护理计划。94.7%患者存在担心“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治疗检查的伤害”、“疾病的发展、预后”、“治疗的新方法和疗效”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应对方式等采用更为人性化、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方式,并因时、因地、因具体病情针对性实施个性化护理,这样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3.2.2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干预
有研究显示,病人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患病对整个家庭的负面影响,因担心增加家人负担而不愿意表达自身个心理感受和压力.导致家庭支持不足,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5]。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和自信的恢复。调理干预、心理疏导均能增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预后,是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的有效手段。沟通交流能够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①态度诚恳,语言亲切;②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③耐心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④不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⑤防止不适的乐观或做出保证;⑥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⑦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⑧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
3.2.3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恢复期间要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经过随访、开设造口护理门诊等方式,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有助于患者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摆脱不良心理阴影。
3.2.4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应激,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
大多数患者担心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尤其是造口患者,在接受造口治療前,对造口知识基本是一无所知[6],其心理需求及心理冲突度始终要高于保肛患者,部分造口患者不愿意接受社交活动,并产生抑郁和自闭倾向,存在着严重的焦虑及不安情绪。对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护理不能单纯局限于医院,应通过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设公益性的造口护理论坛,造口基础培训班、造口培训基地等将其拓展到医院的造口群体、社会造口群体,从而激发起对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和责任感,从患者回归于社会人。
3.2.5注重动态评估,全面实施整体护理
结直肠癌患者在癌症确诊后的一系列反应并非遵循固定模式一成不变,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康复过程中情绪反应的变化和波动。术后康复和生活各方面需需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会出现诸多生理、心理、社交的困扰。虽然患者能自觉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但仍需护理人员及亲属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治疗的结束并不代表患者身心的良好康复,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应开展延续护理一满足患者的持续性需求,以实现患者的最优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海蓉,原陈珊,邱服斌.结肠癌、直肠癌术后支持性照顾需求差异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41-644
[2]张爱玲询证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7(11):68-69
[3]MuzzinLJ,AndersonNJ,FigueredoAT,etal.Theexperienceofcancer[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1994,38(9):1201-1208.
[4]王婷,陈湘玉.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况[J].护理研究,2014,6(28):1921-1923
[5]沈钰如摘.终末期疾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研究[J].国外医学,2001,2:95
[6]刘海霞,王昀,吴爱须.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