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祥
近年,初中化学学习出现了较为突出的两极分化现象,较大比例“学困生”的存在,让素质教育的说服力锐减,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中考复习一般分三轮,即知识唤醒、专题梳理和模拟冲刺。笔者认为,首轮复习是拯救“学困生”的最后机会。
一、组织复习,为“学困生”夯实脱困的基础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但“学困生”在新课学习时往往疏于记录和积累,对教科书不熟悉。因此,首轮复习必须基于教科书来进行,做法如下。
第一,做好教科书中课堂笔记的补充和整理。教科书中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脉络,是首轮复习的极好材料。教师要鼓励“学困生”主动向同学借阅笔记,修正笔误,补充内容,标注重难点,加深认识。
第二,用好教科书中的小结性和测评性栏目。教科书“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单元小结”等小结性栏目列出了各课题、单元的基本内容,而“讨论”“练习与应用”等测评性栏目则诠释了学习要求。首轮复习中,教师应注意对这些栏目内容进行梯度设计和情景迁移,让学生一点点地积累,一条条地落实。
第三,对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小整合。教材内容以单元形式依次呈现,这是知识形成的阶段性和上升性所决定的。但知识间的联系却是多线索的,首轮复习时,教师应对教材中相似、相反或相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這样有助于“学困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结成多向、立体的知识网络,形成整体认识。
二、创设复习情景,让“学困生”获得脱困的激情
首轮复习中,教师应对复习内容进行情景包装,这样既可增强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能激发“学困生”的复习兴趣,避免产生枯燥情绪。
第一,利用承载核心信息的实验创设情景。新课学习时。“学困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演示实验看热闹、分组探究走过场、实验过后全忘了”。实验所固有的激趣、明智、启思功能在他们身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首轮复习中,教师应该对一些承载着核心信息的实验进行截取、加工和整合后重新演示,或者采用实验视频,通过剪辑、快播或慢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实验场景,既激发复习热情,又深化感性认识。
第二,利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例创设情景。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存在许多可供利用的情景素材:从南海争端、马航失联,到石灰干燥剂、铁粉脱氧剂,甚至某些食品的包装袋,教师都可在“学困生”的认识水平上进行发掘和整理,作为首轮复习的情景加以利用。
第三,利用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创设情景。复习备考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首轮复习中,教师应及时利用“学困生”在练习或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景,并以此为线索自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复习,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又让学生自主投入课堂复习。
三、设计形成性练习,让“学困生”获得脱困的能力
以抄代练、以练代罚、多讲多练是一种低效的练习方式,对“学困生”作用不明显。首轮复习中,教师应多设计和使用“作业单”形式的形成性练习,针对一些核心知识设计问题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例如,对NaOH和Na2CO3的鉴别,可以印发基本流程为“分析问题→性质对比→可行性判断→实验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
四、预设难度层次,为“学困生”搭好脱困的梯子
笔者发现,“学困生”之所以不能在复习备考中有所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首轮复习的难度要求过高,导致他们知难而退。因此,教师应预设好不同阶段的难度梯次,首轮复习要以基础、兴趣、信心为主。例如,检验NaOH的变质情况是一项高难度任务,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设计实验鉴别NaOH和Na2CO3两种白色粉末;(2)现有一瓶在空气中变质的NaOH溶液,试设计实验证明其中含有杂质Na2CO3。这样,通过两个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前者为后者提供思维基础,避免一步到位给“学困生”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五、运用好发展性评价,让“学困生”体验脱困的快乐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要求采用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首轮复习时,“学困生”仍难及格或排名落后,只会让他们在屡战屡败中倍感前景渺茫而选择放弃。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力。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以目标达成性评价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主,多采用诊断性、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评语;纸笔测试要重视基础,题型与单元测试相似,难度控制在0.8左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还要注意评价的技巧,把握好评价的节奏,让他们满怀希望地参与到复习中,体验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