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高低不仅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社会和国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政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则担负着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学生现在是消费者,将来会成为劳动者、生产经营者、纳税人,等等。他们必须懂得经济活动参加者的权利与义务,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必须具备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等,而这些正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充分地享有权利。教师可以設计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如何为农民工讨工资出谋划策。教师引导学生以劳动者的权利为切入点,寻找解决措施。同时指出,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又以履行义务为前提。所以农民工也要履行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等义务。
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除履行义务之外,纳税人也可以行使权利,如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监管和使用,对一些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检举。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宣传税法,去当地税务局了解税收缴纳的程序,采访纳税大户,搜集违反税法的案例,等等。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学校要注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消费者、劳动者、还是生产经营者、纳税人都必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一方面,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又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教师还可设计诸如“我所知道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依法经营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劳动者如何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应对反倾销案件”等话题,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培养法律意识。
三、道德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法律带有强制力,道德则带有说服力和劝导力。以德治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作为消费者,如何使用信用卡,如何进行贷款消费,都要讲究信用。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做到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因为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时更应该树立我国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体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本环节的讲授,可列举全国道德模范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从优秀企业家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道德模范的案例?只有诚信务实,懂得奉献社会的企业家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和巨大力量。再如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生态意识的培养
十八大报告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在提出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绿色GDP就是既考虑社会财富的创造,又考虑自然财富的创造,绿色GDP等于两者之和。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的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生态效益。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依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来实现经济目标。消费者要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态消费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话题讨论环节。大的方面,可以列举雾霾污染事件,让学生从国家、企业、个人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措施。小的方面,可以思考在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开展教学,从身边实例出发,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境保护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对整个人类生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