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

2015-10-21 17:26戴建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落实策略情感态度数学教学

戴建国

摘 要: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和达成的,是“过程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和熏染。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过程;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情感态度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情感态度目标要及时评估和衡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55-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目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是数学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大多数老师感觉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目标相对较好把握,而情感态度目标比较难落实。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常常被这个问题折腾得很苦,情感态度要么成为游离于教学内容以外的单纯说教,要么与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记得一次教师培训班上,一位学员提出“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一番众说纷纭,最后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人文学科课程比较容易落实,数学课程落实较难,弄得大家无所适从。那么,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呢?

一、从一个课例说起

一次听一节初中数学课,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老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组进行剪切、拼接,然后合作讨论,归纳、概括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数学性质,最后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节课上得很好,教师引导恰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都达成了。但在小结环节却出了点意外。老师本意是想通过小结体现这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他先问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都很踊跃地回答;接着,又问学到了什么技能、方法,学生也做了回答;最后教师又问:同学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在老师的反复启发下,只有2名学生勉强说了一点。

二、如何理解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体现和落实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情感态度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喜爱数学、进而喜爱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等。由此我们明确:情感态度既隐含在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又不是每一节课都会出现的一条条具体、明确的目标;老师即使十分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无法拿出特定的课时专门讲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的问题,又是超越具体教学内容的精神引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言之,情感态度目标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数学课程的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就隐含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之中。不同的是知识技能目标更多地通过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和达成,是“结果目标”;而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和达成的,是“过程目标”[1]。结果目标的特点是显性的、可测量的,而过程目标往往是隐性的、不可测量的,这也就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好把握、情感态度目标难落实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用心去设计,同时也能够把各个目标总结、提炼出来。如前面的课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得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渗透着探究质疑、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等情感态度的目标。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等等,都体现了情感态度目标。照此思路,我们就不难找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二)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和熏染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一般而言,教书重在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育人重在教师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来影响、感染学生[2]。情感态度的培养正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上慷慨陈辞,政治说教,生硬联系,实际上学生并不买帐。这并不意味教育的无能,它更加提醒我们:学生是否喜爱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以及能否认真勤奋、严谨求实等,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自身的教养、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熏染才是最重要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对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三、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策略

(一)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过程

情感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品质,它不是通过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或“顺便”达成的副产品,它的形成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是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头脑里始终有情感态度目标,不论教授什么内容,都要经常考虑如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这些都是情感态度在课堂里的反映。前面的课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得轻松、自然,知识技能也落实到位,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之中,只是这个目标是渐进、隐性的,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用自己美好、健康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靠学校良好的校风、高雅的文化、科学的制度等感染、熏陶学生。学校要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和修养。教师热爱数学,就能影响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求知欲;教师对问题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刻苦求知的品德;教师自己独立思考、反思质疑,从而感染到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校洋溢着的人文氛围能够感化和影响学生,“育人”本身是无声的、不必要说出来的,经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效果就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三)情感态度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有感情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在互动和操作中,才能锻炼探究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探究与思考中,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形成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多地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鼓励自主、合作学习,发挥主动性;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尊重学生参与的权利,树立参与的意识,激发参与的热情,培养参与的能力,提供参与的机会,注意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快乐,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这就是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情感态度是能够评估和衡量的

学生的情感态度虽然不能象知识技能那样可量化、可检测,但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外显的行为来评价。比如,我们观察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很主动、很积极、很投入,而有的则被动、消极应付,这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求知欲、意志力方面的差距;有的学生学习中刻苦钻研,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勇气,这就是良好情感态度的表现,而有的学生对学习知识无兴趣,不积极思考,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放弃,反映出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主要靠教师的观察来评价,学生自己其实很难说出这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前面课例中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来评估检测情感态度,反映出老师并沒有真正认识和把握情感态度目标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和表现来评估和衡量情感态度,关注在情感态度表现方面差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1]史宁中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严华银.“教书”如何“育人”[J].江苏教育·管理版,2013,(6).

猜你喜欢
落实策略情感态度数学教学
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和实施策略
2016年重庆中考语文试卷简评
高中体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论高效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