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性的限制、主体性的压抑,致使独创性的缺失这诸多的问题。结合“少教多学,以学论教”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涉及的主要问题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梳理文本脉络,在“晒问题—赛问题—筛问题—解问题”这一流程中让学生会读文本、读懂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解疑,也就是掌握学习阅读课的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关键词:少教多学;“问题”教学;自主;创新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教学关系的弊端就是导致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
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潜能呢?
二、改革的典型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逐渐自发地形成以变革教学关系来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潮,比较典型的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山东省荏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其核心就是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矫正。
我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中逐渐摸索出“要让学生自主,那就得要学生做主。”我想从“问题教学”说起。
三、“问题教学”的尝试”
1.晒问题
所谓的“晒问题”就是把学生读文本后产生的最初级的问题在小组里晒出来,因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
有了这一理念的指导,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小组长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先在小组里解决一部分,在展示阶段汇报难解的问题。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着边际,如,刚开始训练时,在上《燕子专列》这一课时,我让他们提问,他们提的问题是“燕子为什么要飞回北方?”“火车上为什么没有人?”等这样不太有价值的问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的问题水平会逐步提高。
2.赛问题
所谓的“赛问题”就是小组在全班展示时比一比谁的问题能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小组进行评价,评比优胜者。例如,上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这课时,我布置任务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提问并试着解决。在小组展示时学生的问题提得特别到位,“师傅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题?”如,“大徒弟怎么画的骆驼?”“二徒弟是如何画的?”“小徒弟是怎样画的?”“师傅为什么要夸小徒弟?”……这些问题一提出,我很惊讶,也很欣慰。我及时做了评价和奖励。像这样的问题直接抓住了课文的内容,很有助于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很有价值。这实际上是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对课文做了一番理解,对自己的那些问题也做了一下筛选才提出来的,简而言之这本生就是一种学习,并且小组里的学生都学习到了,这不正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理念的体现吗?
3.筛问题
有了以上两个步骤,可以说学生对这篇课文是有所了解了,这时教师只需对自己课前预设计的问题稍作调整,灵活操作,加以补充就行了。还以《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为例,有了学生那几个问题的陈述,我只补充了“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发?”也就做到了筛选及确定问题的目的。
4.解问题
接下来教师还是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大家解决问题。我是这样做的:
“请用‘---画出描写大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请用‘—画出描写二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请用‘~~~画出描写小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简单的几个要求学生很容易解决,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互作补充,通过读相关的段落及句子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学习,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问题迎刃而解,效果也是很好,比起教师刚开课就提:“同学们,读一篇课文说说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我想应该是强多了。而且学生在课堂研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学习收获和学习体会,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独立学习能力后,进一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同时把学习的责任也交给他们,使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兴奋感。事实表明,他们在学习上所花的心力与收获比被动听课要大得多。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课堂的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呈现出教学相长、催人向上的景观。
总之,我觉得凡能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应答。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的“问题教学”在“少教多学”课堂中尝试的主旨。
作者简介:鲍永娥,1978年9月出生,女,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人,现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