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坤
【摘 要】 初学图形与几何时,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关键词】 情境;感知;操作;理解
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执教了苏科版七年级下册《6.4平行》一课。在多次研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感悟至深的是:初学图形与几何时,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下面,笔者结合《6.4平行》的教学流程,解读教学设计的一些策略与意图。
一、主要教学流程
1.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观察右边的四幅图片,图片中哪些线互相平行?
教室内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小組讨论,为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做准备)
2.认识平行
(1)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表示:如图,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CD,读作“直线AB平行于CD ”。
(3)画法:想一想,小学里怎样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3.探究性质
(1)读图。观察地图并思考:
①图中有哪些道路与建设路平行?利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检验;②过人民广场,并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经过青年广场呢?③过人民广场,能否再修一条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经过青年广场呢?
(2)画图。如图,点A、B是直线l 外的两点.①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②经过点B呢?③通过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3)归纳。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尝试用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应用。如图,D是AB的中点。
①过点D画直线DE∥BC,交AC于点E,画直线DF∥AC,交BC于点F;
②在所画图中,线段AE与EC、线段BF与F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刻度尺或圆规检验你的结论。
4.数学实验
(1)图中AB与CD、BC与ED、FG与HI互相平行吗?
(2)在方格纸中过点P分别画AB、BC的平行线。
二、设计策略与意图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行。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小学里是通过实物、图片加以描述的,未介绍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还学过利用直尺、三角尺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基于小学已学过的平行的知识,这里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及寻找身边的平行线,进一步丰富了对平行的认识,唤起了学生对平行的回忆。
2.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定义平行线
小学教材里是这样描述的: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思考所找互相平行直线的共同特征,来归纳平行线的概念,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深化了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
3.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这一部分中有四个环节:第一,观察城市地图,在读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二,将建设路看成直线l,人民广场看成点A,青年广场看成点B,这样就转化为一个画图问题,把上述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操作中思考,让学生从数学内部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三,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第四,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基本事实在数学内部的运用。
4.通过数学实验,深化平行线性质的认识。这里的活动分为3个层次,第一,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图中的有关直线是否互相平行:第二,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探索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三,是数学实验活动的核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基于学生在小学里已有的经验(学过利用方格纸中的横线或竖线画平行线);另一方面,在检验图中的直线是否平行的过程中观察其特点,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简便方法,发现借助方格纸画平行线的本质就是平移。
三、两点感悟
1.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
数学。《课标》指出,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仅仅限于直观性的识图,以前没有学习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表述和推理,所以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图形、概念、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加以表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中要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掌握概念、懂得画法、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2.立足合情推理,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合情推理是发现结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记得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说过,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这是数学的根本,是得到新结果的主要途径。
七年级的学生习惯于用小学里的直观来代替推理,对几何语言的运用,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对探索、归纳、推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抽象的规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的认识过程应当是基于操作,又高于操作,经过抽象、概括活动,归纳数学对象的特征,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