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

2015-10-21 01:12江慧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新课程改革

江慧

摘 要: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广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生命教育应当被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提升以生命和生活为价值导向的生命教育理念;设置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形成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具备和谐性、协调性的生命教育环境等方式将生命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有效结合。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改革

初中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可是现今某些中学偶有发生学生漠视生命的惨剧。由此可见,初中生命教育作为直面学生生命困惑的教育,它的开展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究竟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可以从生命和教育这两个视角理解,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爱弥儿》的开篇卢梭就指出:“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2]生命这一视角旨在如何通过教育完善生命这一内在规定性,教育这一视角旨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实践生命教育。从起源看,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他人和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技能的掌握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主要涵盖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四个方面。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人的生命展现的形式,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性,提升生命善的价值的过程”[3]。作为生命教育主要学科载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当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把它摆在德育的重要位置。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在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初中生自我调控和合理认知的能力尚不健全,在遇到诸如生活无趣、情感矛盾、学习压力大、社会化障碍等问题时,便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变得脆弱无助,进而产生暴力或轻生念头。生命教育能直面初中生自身情感和认知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对现存困惑产生正确认识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从而让学生学会培养生命意识,体验生命过程,进而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和目标取向上都与生命教育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4]。从内容上看,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正确处理我和他人还有集体的关系;如何认识我和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展开,以自我为核心,注重学生对于生命的切实体验,从我出發认识周边的人与事,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与健康的心理。生命教育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提高。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5]对比后不难发现,二者在追求学生身心和谐统一,以学生个人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重在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关注,重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重在对现有德育效果的优化和完善,但是考究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却发现在这些环节存在突出问题,生命教育在这一课程中错位、失位、缺位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命教育教学目标的错位,知情意行不统一。

真正的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但传统的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目标因为过度关注知识目标而呈现出一种知情不统一、知行相脱节的尴尬状态,多数学校重知识灌输,轻情感教育和生活实践。试想,如果淡化情感方面的教育,知情得不到统一,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真的情感?没有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怎么会有真正的道德认知并且把它外化到行动中?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教学目标浮于形式,学生就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道德知识的考试机器,对于生活基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表达和满足。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行为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课上学习一套规范知识,课后仍旧我行我素,即使按照课上的实践,也往往漏洞百出,使学生形成了表里不一、言行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生命教育教学内容的失位,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倾向于把生命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科化、符号化,无形中将生命教育教学异化为知识传输的一种工具,人为地割裂了生命教育教学内容和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6]。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目的,必须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否则本末倒置,失去了原初的意义。同时,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向导,生命教育教学内容日趋功利化,育德环境失衡。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7]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命教育教学的价值被边缘化、功利化,在这种教育逻辑下,很难想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完整的人”。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是对于生命、生活意义的追问及对于实际生活的思考,二者作为生活的不同向度缺一不可。

(三)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缺位,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是通过对学生的生命教学进行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强化或惩罚,能够促进学生的生命观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其他教学评价方式,它一般通过对生命教育教学定性评价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具有公正合理;发扬民主;奖惩并行,以激励为主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生命教育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一方面在重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单调的生命教育教学形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内容不能被学生有效充分吸收;生命教育评价机制过于呆板,单一地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书面考试为评价方式、以选拔为评价目的的评价机制显然起不到促进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的作用。

(四)生命教育教学环境缺乏系统性、和谐性和延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和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和谐的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影响。同样的,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不仅可以营造更好的生命教育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强化生命教育教学的效果。此外,正确生命观的养成应该是一个以生活为主线的系统工程,是潜移默化、不断巩固的过程,它有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遵循内在的生命发展规律。然而传统生命教育的环境不够系统和谐,没有充分利用中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因素,从而缺乏道德感召力。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环境和家庭及社会生命教育环境的脱离,导致生命教育的合力作用得不到发挥,效果不显著。

三、生命教育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改结合的主要路径

在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改革的时候,我们应透过“生命教育”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需要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教学理念、完善生命教育教学内容、改善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及整合生命教育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二者有效结合的主要理路。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理念应以生命和生活为价值导向。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不是面向生活而是忠于教育文本和规范,导致学生进入教学中学会的是如何建立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并非构建生命,在认知、实践和价值追求三个方面都偏离生命方向,使得生命教育与德育环节逐渐脱轨。新课改则突出了生命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它本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价值追求,以初中生生活为课程基础,坚持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体验和感悟生命本身,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虽然考虑到了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逻辑性有余,系统性欠佳;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新课改在上述两方面做出完善,一方面,要求加强各个知识块内容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对知识形成整体性认知,例如:学生不再会在某一阶段只关注班集体发展状况,而在另一阶段只关注国情、法规。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应有延展性和整体性,孤立的碎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生命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改中采用许多生命化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该类课程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9]。此外,在课后练习中删去大量机械化做题而改为社会实践作业,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对学生参与自然与社会实践,提升对生命感悟的要求。例如:在讲授《挫折》一课时,引用校内或身边熟知的例子;在讲授《自觉服务社会》一课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生义工联盟活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存在主体单一、方式刻板、指标刚性等特点,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新课改采用突出生命教育的德育评价体系,着力于将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家长、同学、被测者自己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评价和引导相结合,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评促教,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这是一种利于学生人格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而不纯粹是对生命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环境应突出和谐性与协调性。

針对传统德育环境的诸多弊端,新课改下的育德环境更具有和谐性与协调性。它通过不断优化育德环境,利用德育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将初中德育课堂回归到中学生当下的生活;统筹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的系统性环境作用,逐步形成生命教育三方的合力,创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教育环境,真正实现“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二者可以统一于社会实践”[9]。尤其是面对网络信息时代诸多变化的背景,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0]。这一新型的生命教育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将德育中有关生命的资源整合利用,在生命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家长参与生命教育管理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加入生命教育监督的责任感,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互动环境,极大程度地提高生命教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大河网.省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 超两成中学生曾有自杀念[EB].http://news.dahe.cn/2012/02-11/101092479.html.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3.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6]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3).

[7]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4).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9.

[9]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0-131.

[10]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262.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新课程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对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看法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艺术
初中思想品德行为作业与书面作业道德内化功能的对比研究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