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行为作业是以学习者主动参与和亲身经历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科内和学科间相关内容的重新组合,并以最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价值的认同和内化而成的立体结构的实践任务。行为作业最大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强调行为实践,正好弥补传统理论型书面作业对于学生缺乏道德内化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作业系统更有效地运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行为作业 书面作业 道德内化功能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集知识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学的不仅是知识,更培养品德、培养积极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便今后面对社会生活的考验。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都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由知、情、信、意、行五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完整统一体。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在既有的认知上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其对待事物判断和选择的其中一种方式。如何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变身为道德行为,这一切都必须在不断的生活行为实践中完成。
在作业系统中,书面常规性作业设计,是老师最常用的作业形式。书面作业主要体现时效性的功能,但缺乏道德内化的行动基础,大多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书面练习,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等。其目的是巩固所教内容,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目中所给予情景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作业优点十分明显:目标明确、省时省力、对学生应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见效快。缺点也很突出: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训练多于理解和运用,缺乏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甚至出现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形式与内容存在机械重复的现象。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关键问题是:道德认知的内化是光靠几道练习题就能实现的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当今网络时代多元复杂,学生可以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当社会中的负面信息与学校教育相冲突时,当他们的生活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由于缺乏践行力,他们要么被动地听从既定的道德规范,要么背离道德规范,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种规范与学生的思想存在较大的距离,从而使他们很难从情感上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规范相融合统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行为作业是教师在紧扣课程标准下针对所学内容,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情境为切入点,以学习者参与和经历为出发点,向他们提出和布置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要求和任务,并最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价值的认同和内化。行为作业最大的特点是形式多样,与实践紧密相连,正好弥补传统理论型书面作业的不足。
笔者在实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本校初二年级中的两个班进行了实施行为作业的实验研究。结束后在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行为作业实施反馈的调查问卷”中提出,同一个道德认知,你认为下面哪种方式更能让你接受并实施,选择“在认同此观点的情况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的比例远远大于“通过书面练习强化训练”。再来看一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在完成本学期的行为作业后,写下的感受和反思:“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能够开朗乐观、微笑地面对他人,更加注重与同学朋友的合作,与亲人师长的沟通。但是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方面有欠热心,望今后交友能更主动些。”(《同侪携手共进》一课行为作业反思)“自己能够在生活和实践中更好的同父母交往,在每一件小事上心想并通过行动为父母排忧解难。但是,在家务和体力劳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须今后努力改进。”(《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行为作业反思)“在网上对待那些粗俗谩骂的人,我们应冷漠。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冷漠不制止他们,那他们会越闹越凶,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行为作业反思)
行为作业主要体现一个长效性功能。学生在完成行为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行动的实践,丰富个体体验,内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判断力。有效的行为作业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完全一致的,体现了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品德发展规律。
①教师个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承担责任,并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
②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让课后行为作业难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根据需要变化难度,得到学生认同。
④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所引导的行为,并及时获得自己成就的反馈。
⑤通过提问、组织和探询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行为作业
⑥分步骤地呈现行为表现,鼓励学生反复实践。
⑦把学习责任、行为责任逐步转到学生身上——鼓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等。
⑧最终学生运用理论、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体验社会生活。
可见从初中生的身心规律看,要完全理解、认知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客观上,思想品德课后作业要布置,但课后作业的时效性与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难以同步,需同时推行行为作业予以补充。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在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和思考,不可代替学生践行道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首先把学生当做一个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做的是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他们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