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能
摘 要: 近年来,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因此,中专语文教学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存在一定的困境。而要走出困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创新思维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现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既要有文化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创新精神不可或缺。
关键词: 想象力 创新思维 中职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新颖独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应仅仅拘泥于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特别是在小说、诗歌、散文文体教学中,感受文章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的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和大自然缤纷多彩的美景,从而获得多种情感感受,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描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如何开展中职语文创新思维教学。
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知识、轻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再现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机械呆板,缺乏活力,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工具,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主学习的欲望。创新思维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抓住机会或创设一定条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运用自己直觉、想象力,发散性地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多种办法,通过多途径寻找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不只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如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学生觉得枯燥无趣,不知从何学起、学什么。有学生认为对待事物需要的就拿来,不需要的就不拿或者扔掉,这个道理不讲自明。我先以“拿来”和“送来”两个词语提问,学生只是从字面意思来回答,没答出两者根本的区别。我又以身边的粉笔与钢笔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拿来”就是拿来对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有益的东西,而“送来”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有益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前者自主地挑选,后者被动地接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怎么“拿来”、“拿来”后怎么办、拿来的目的等,能联系实例讲讲更好。学生一下子就像找到了开门的钥匙,不再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启发,一致认为,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都要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自己需要的、有用有益的经验、方法,是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联系实际,文章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也认识到学习这篇文章对于自身的现实意义,课堂气氛活跃有热情,愉快地完成该篇文章的教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即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感興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就会越浓厚,创新的机会就多,创新思维的效果就越显著。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所谓的“中差生”变得更加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讲授《提醒幸福》(毕淑敏)一课时,我利用一个小故事导入:“从前有一位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开伞铺的,大女儿是开染坊的。天晴的时候,老婆婆为小女儿忧愁,因为她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下雨的时候,老婆婆又为大女儿忧愁,因为大女儿的布晒不干。这样,老婆婆每天都过得不开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赚钱,你真是个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学生听得很专注。我问:“老婆婆由之前的不开心到后来的开心是因为什么?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幸福需要提醒吗?同学们幸福吗?说说你们认为幸福的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兴趣来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三、养成勤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及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学生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只有善于独立地思考,才能深刻理解与运用知识,使“学会”变为“会学”。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意识,没有勤奋思考的精神,甚至不思考或不会思考,想有所得就是不可能的,教师的创新教学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要让学生先学,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看书、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做到“授之以渔”,让老师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完全融合。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让学生先自学,找出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邹忌向齐王进谏时说话的艺术。有学生多次回答问题,同桌或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得出这篇课文围绕着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按照“问—答—思—悟—喻—讽—赏—变”这样一个行文思路来写的。内容结构上,先写为什么要进谏(三问三答三思三悟),再写如何进谏(三喻三讽三赏三变),最后写进谏所取得的效果结果,三部分的层次一清二楚。邹忌从自身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会听不到真话、不明真相而受蒙蔽,用比喻的方式进谏,自然通俗,浅显易懂,既维护了齐王的威严,又使听者易于理解接受,学生不但学习了文章的内容,还学习了会说话、把话说好的艺术。
四、在读说中动口,在动手中感悟创新
小学及初中的学习经历几乎使中职学生成为被淡视的群体,基本表现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和探索精神,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上课从不出声,既不读又不说,老师提问紧张得面红耳赤,语不成句,只能被动地回答,或对或错。课堂上,我就利用范读、带读;指名读、集体读;小组读,轮读;个人与个人、组与组比着读;分角色读;朗读与诵读;演讲、说话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鼓励、引导,反复进行朗读训练,边读边思考,偶尔优“奖”劣“罚”一下。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上完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课,我就给学生五到十分钟的演讲(也可以是说话)练习。有学生表现得积极出色,不但在本班赢得热烈的掌声,还在我带的其他班上获得好赞,而且专业不同,讲的内容也不同,这对那些胆小、自卑不敢在人前说话的同学是极大的鼓励和带动。
在学习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从选材、立意、结构到表达都有想象力的参与,常借助想象来拓展思路,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情感。如果文章中只有表示事物抽象的词汇,没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没有具体丰富的细节,那么就会内容干瘪平淡,缺乏深度与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观察和写作时没有能充分地展开想象,使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形成一种封闭性思维。作文构思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想象,被思维控制和支配。
在讲授《項链》一课中,路瓦栽夫妇花了三万六千法郎买了一挂真项链赔给佛来思节夫人,体现了主人公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应该肯定。同时我问学生:“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想象。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告诉她朋友实情——项链被丢了,容一段时间再赔;有的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了不赔;有的说两个人离婚算了,由玛蒂尔德一人承担责任……学生的想法都在情理之中,但主人公并没有如是做,这是主人公令人可敬的一面——靠自身的力量去自救,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而不是动歪脑筋。经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了如何做人的启发和教育。为巩固教学成果,我还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项链〉写续集》的作文,有的学生写得相当好。
创新思维教学时代给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努力地践行。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修订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