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引发的联想

2015-10-21 10:29吴俊凤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情味公开课教研

吴俊凤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各个级别的公开课、教研课也呈现风起云涌、百舸争流的状态。效果自然不用多说,就一个字“好”。就拿前不久我在市内某小学听过的《长征》一课的教学来说,感触特别深:教学场面異常热烈,教学效果奇好。其中一个环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教师为了加强对“寒”字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刚才我们读出了这里的“寒”是地形之寒。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有更深的体会(播放“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的视频)。

师:现在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吗?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寒?

生1马上答:是惊心动魄之寒,我看得心都揪起来了。

生2继续答:我感到了心有余悸之寒。红军如果过不去了就会葬身此地。

生3:我读出劫后余生之寒,多少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师小结:一个“寒”字,却有着如此意蕴深长的含义,寥寥几字,情味无限啊……

教师的设计,完美得几乎让人无可挑剔。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语中要害、直击重点,让人直竖大拇指。从听课教师中也不断传来啧啧的赞叹声。每次听课后我都会想,所有课堂教学都能达到如此境界吗?隐匿于这类教研课背后种种不自然的现象何时能改变呢?一堂公开课或教研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教案在大家的评说下已做了无数次的修改,可谓集全校精英智慧于一课。课堂演练进行了多次,在本班上过了,在同年组其他班上过了,然后以似乎“完美”的姿态,推到全镇,再推到县,最后推到市里展示,拿了一等奖。这样的课,对评委来说,真是热闹、精彩到了极点;对听课教师来说,留下的多是望尘莫及与自叹不如。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味同嚼蜡,因为他们已熟悉了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老师在什么时候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他们都知道——他们已听过多次,这实在只能称为“表演课”,而不能叫做教研课或公开课。评委找不出问题,观者谈不上学习和交流。

试想这样的课能带给学生什么呢?除了本节已烂记于心的知识外,就是学会了为了某种目的而如何作秀的本领。它能带给我们普通教师的还是“望研却步”,高不可达。因此,我认为真正的教研应该追求一种纯朴而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研的功夫应该放在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挖掘,教法的研究上。脚踏实地搞教研,褪尽浮华论课改,使学生真正受益,自身不断提升。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情味公开课教研
押题作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